开国中将梁兴初的三次流泪
2021-02-01 23:23:53
2053
1614位开国将军,哪一个不是一身虎胆,威名天下扬。但是,在这熠熠闪光的将领名单中,有一位开国中将仍能够脱颖而出,他就是梁兴初。
一提到他,很多人都能够想到固定的标签,譬如“万岁军”的军长,梁大牙的绰号,长征中凭借一张报纸定乾坤建奇功,九颗子弹升九级,令人难忘的三次哭泣……
还真别说,梁兴初的外貌特点、脾气秉性、作战风格、赫赫战功,成为了他家喻户晓的催化剂。

原本,他和红军部队里的其他将领没什么不同,都是辛亥革命前后出生的娃娃,都是心怀志向投身报国的男子汉,可他的四颗大门牙,成了他亮眼的招牌。
出生于吉安、原生家庭是小手工业者、家境并不好的梁兴初,就只读过两三年的书。
小时候,他为了补贴家用,为雇主打短工,成为了一名打铁匠。
加入红军队伍时,梁兴初也就18岁,和同时期的战士年龄相仿。
只不过,他因为此前的际遇,在战场上冲锋时,更加“敢死敢拼”。
他老家的村子叫渼陂,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村落。
当地“耕读为身家之本”的文化,熏陶着居住在此的每一个人,也包括梁兴初。
这也是他文化水平不高但却能接受新思想的根本原因所在。

再加上,他打了三年的铁,磨练了身心。
俗语有言:“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
他干的就是这又苦又累的活。
自己过得苦没关系,同个村子的大部分人都是底层百姓,他们也不好过,而放眼全国,这样际遇的人更是数不甚数。
于是,“打铁”的人炼成了铁打的兵,他参军了。
梁兴初追忆往事时,坦言:“参加革命后,无论多苦多累,我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咬紧牙关,顽强挺住,这得益于我打铁3年,养成了铁打的性格。”
他的一生历经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等大型战役。
长征中他担任红1军团直属侦察连连长,负责情报的搜集、侦察探路等工作。

1935年红军攻下腊子口后,梁兴初接到上级命令,找到了国民党近期发布的旧报纸供军委的指战员查阅,没曾想,这一查就有了大发现。
刘志丹等陕北红军的创始人的动向清楚明了,毛泽东同志知晓了陕北已经有了成熟的根据地,不再犹豫去川西北、川西还是甘南,而是将最终的落脚点定在了陕北。
这一张报纸,救了整个部队。陕北会师,长征结束。
到这里,梁兴初已经有了五年的战斗经验,却一直未曾哭过。
从第二次反围剿到直罗镇战斗中,他累计负伤六次,中弹六次,每次受伤都获得了升迁,可谓是因祸得福。
自己的才能被看到了,自然没什么好哭泣的。
东征开始时,他已经一级一级,从普通的士兵升为了团长。
他戎马倥偬的一生的下半场,倒是掉了三次眼泪,第一次是为了自己,第二次是为了战友,第三次是为了军队。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旨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原先的红军部队,摇身一变成了八路军,梁兴初也上了抗日战场。
1939年5月9日,梁兴初率部支援一一五师师部和中共鲁西特委机关。
他与敌激战良久,打退了日军的9次疯狂进攻,有力地保障了3000多名师部、特委人员突围。
不仅如此,他还重伤了日军联队队长以下1300余人,极大地挫伤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可是,此次立功没过多久,他就险些背了“黑锅”,无端地被扣上了一顶“政治帽子”。
正因此事,他一个铁骨铮铮的人,委屈的落了泪。
原来,这场仗打完的两三个月之后,正值夏秋之交,梁兴初所在的苏鲁边微山湖以西(简称湖西)地区展开了一场肃清运动,说是队伍中出了奸细,要抓出通敌叛变的人。

梁兴初所在的部队叫做苏鲁豫支队,他任副支队长兼第四大队大队长。
运动开始后,第四大队被支队政治部主任兼四大队政委王凤鸣弄得鸡鸣狗跳,不过2000多人的支队,竟然被这个人抓出六七百个细作来了。
且不说此举妥不妥当,单看抓捕后逼供的行为,就有些离谱。
被逼无奈之下,循规蹈矩、被冤枉了的战士写了逼供信,而矛头则全部指向了梁兴初。
一来,他是第四大队的大队长,队里出了那么大的问题,他不知情,被王凤鸣认为管理不当。
再者,有人供出梁兴初勾结日军,通电敌人。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梁兴初就这样被抓了起来。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了逼梁兴初招出实情,王凤鸣不惜动用军阀的狠招,对梁兴初施以酷刑,并有意将他处决。

所幸,有不少人还是理性的,支队长彭明治为了尽早结束这场闹剧,直接致电了罗荣桓。
在罗荣桓的干预下,梁兴初才得以脱困。
当二人相见时,梁兴初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起来。
以前,父亲送他去学打铁,15岁外出闯荡他没哭过,战场上负伤险些丢了命也没哭过,独独是被党和战友怀疑了,他才泪如泉涌。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他带着呜咽声解释道:“我都没有电台,拿什么给敌人发电报。”
经过彻查,此事确实是个误会,罗荣恒为他沉冤昭雪,年底,梁兴初又回到了队伍里,继续领兵打仗。
尔后,他南来北返,多次执行支援任务,“梁大牙”也变成了“梁老虎”。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又恢复剑拔弩张的氛围,战场上相遇,更是不留情面地频频开火。
1948年10月22日,梁兴初接到东北野战军总部的命令,率东野十纵队去往黑山、大虎山,与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的5个军展开战斗。
为了夺取此次战役的胜利,总部建议两路分兵,一路兵马留在黑山,另一路人马围歼逃跑之敌。
留在黑山的正是梁兴初的部队。为了策应主力动作,梁兴初下达“守山三天”的指令。
敌军的新六军一六九师、尉级军官团实力强劲,仗打到后面,部队已经退到了101高地上。
23号到26号,正好三天,梁兴初、贺庆积等人在严防死守下等来了主力部队。战役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但此次胜利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山岭上尸横遍野,炮火之下,牺牲战士的脸都看不清楚模样了,烧得焦黑的遗体,让伫立在战场上的梁兴初泪如雨下。
他脱帽致敬,低头深思了良久,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在此之后,他多次回到这块战场缅怀故去的战士,回忆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

抗美援朝时期,梁兴初所带的三十八军志愿军如利剑出鞘,与美军抗衡,取得了丰硕战果。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写的就是志愿军。
而彭德怀也因三十八军的战功,直呼:“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这样的嘉奖让梁兴初喜极而泣,他证明了自己的部队能打硬仗、恶仗,证明了自己不是纸糊的老虎,同时也获得了“万岁军”军长的美名。
解放军首次授衔时,梁兴初被授中将军衔,与他同姓、同村、同族的人里头,还有两位将领——梁必业、梁仁芥,也分别获得了中将和少将军衔。
这,真的算得上是一门三将军,各个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