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瑞山精神

2021-01-29 23:45:00 2184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两度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母瑞山根据地以及以王文明、冯白驹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所创立的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团结奋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母瑞山革命精神,在琼崖人民坚持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召开冯白驹研究学术讨论会的时候,我们认真地回顾一下中共琼崖特委、琼苏政府、红军独立师在母瑞山领导全琼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总结琼崖特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革命斗争的经验,弘扬母瑞山的革命精神,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振兴海南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顺利建立,是因为琼崖人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图片关键词

    坚持以王文明、冯白驹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是琼崖共产党人能领导全琼人民克服人为和自然存在的重重困难,夺取革命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母瑞山革命精神的核心。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中共琼崖地委(6月改为特委)在农村领导人民的革命武装对付反革命的武装,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包围城市的道路。母瑞山位于定安县南端,是五指山脉向东北伸延的一座山,它与内洞山、六连岭的山脉相连,遥相呼应。那里山陡林密,群峰起伏,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军事政治位置极为重要。琼崖地委书记王文明直接指导母瑞山东南麓定安六区、七区的革命斗争,指示王业熹、陈玉候、王明熙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带领部分农民武装,于1927年6月后首先进入母瑞山东北部的棺材沟一带开展革命活动。

    是年9月下旬,琼崖特委领导并指挥了著名的“椰子寨战斗”,为母瑞山根据地的建立扫除了外围障碍。1928年1月,定安县委书记陈骏业带领县委机关进驻母瑞山的棺材沟;3月定安县委再迁入母瑞山腹地的滑沟(又称新村)。是年夏秋间,在王业熹同志的指导下,定安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在滑沟召开会议宣布成立。根据特委的指示,定安县委和县苏政府在母瑞山的马鞍岭将赤卫队改编为两个排的红军。不久又扩建为一个连100多人,特委候补委员孙成达任指导员。琼崖特委、琼苏政府、琼崖红军领导人王文明、符明经、王业熹、梁秉枢等人,经常到母瑞山指导定安县委工作,并亲自给短训班的学员授课。至此,母瑞山根据地的建设已具一定规模,为琼崖人民第一次反“围剿”做了充分的准备。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两度保存琼崖革命的火种,同样是因为琼崖人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928年初,正当琼崖红军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土地革命深入进行的时候,广东省国民党反动当局派其蔡廷锴师及谭启秀独立团于3月抵琼,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一次反革命“围剿”。因敌强我弱,全琼土地革命斗争走向低潮。以琼苏政府主席王文明为正确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了避敌锋芒,保存革命火种,于当年底及时率领130名红军和部分赤卫队,以及琼苏直属机关,附属单位军械厂、印刷厂、交通处、医院共600多人,向母瑞山转移,在母瑞山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第一次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

    1932年夏,琼崖红军武装斗争的不断发展,苏区的逐渐扩大,引起了敌人的恐慌。是年7月,在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的同时,敌陈汉光率其所部向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琼崖革命再次转入低潮。琼崖红军主力在母瑞山反“围剿”失利后,以冯白驹为代表的琼崖特委在母瑞山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师长王文宇率部分红军突围向乐会转移,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打破敌人对母瑞山的围困,特委、琼苏政府机关,以及警卫连则继续在母瑞山坚持斗争。琼崖各块根据地被强敌攻破后,以冯白驹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母瑞山坚持了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第二次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使革命红旗一直飘扬在琼岛大地上。

    二、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思想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两度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是因为王文明、冯白驹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用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1928年底,琼崖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失败后,琼苏政府主席王文明带领党政军600多人向母瑞山转移坚持斗争。以模范行动来教育干部战士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王文明主席在艰苦环境下,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一环。他时常向干部战士宣传共产党人经过艰苦的奋斗,最终目的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1929年春,已身患严重肺病,瘦得皮包骨的王文明主席在母瑞山根据地的一间草寮里接见一位从香港返琼的革命同志(李汉)时,顶着手杖郑重地说,我们上山并不等于革命失败,全国形势还好,琼崖也会好的,我们要有信心把革命进行到底。李汉听后深受鼓舞。
      1932年秋,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失败后,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党政军骨干再次转移到母瑞山根据地坚持斗争。琼崖红军师长王文宇、政委冯国卿带领部分红军突围遭强敌截击,损失惨重,与此同时琼崖各根据地也先后被敌攻破,冯白驹、符明经、王业熹带领的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红军警卫连共100多人,在同广东省委、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面对敌人的严密封锁和层层包围,在母瑞山根据地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度过了长达8个多月的野人般的生活。

    在严重缺粮缺衣,屡遭敌人“围剿”的情况下,冯白驹总是抽空给同志们讲革命故事,唱琼戏的同时,鼓励大家说:“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②符明经在听到敌人残害革命同志的消息后,挥动着拳头,鼓励大家道:“革命永远也不会完。我们要为牺牲的同志报仇。我们还有力量,只要我们坚持,我们一定能够胜利!”王业熹则激动说:“革命运动就像大海的潮汛,有退潮(低潮),也有来潮(高潮)。我们革命战士要像海洋里行船的水手那样:来潮不让风浪翻了船;退潮不让船搁浅。要前进!我们的任务更加重了。我们的党会像舵手那样,指引我们驶向胜利。”

    以冯白驹为代表的这些英雄,正是这样胸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必胜的坚强信念,不屈不挠地同国民党反动派,以及饥饿、疾病、自然灾害作斗争,驾驶着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是琼崖特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路线的结果

    1928年琼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失败后,如何引导全琼人民有效地进行革命斗争,是摆在琼崖共产党人面前一个首要的问题。特委书记黄学增片面地执行广东省委“以城市为工作中心”的指示,将特委机关迁进府海地区,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展工运、兵运方面。其结果是在次年的2月和7月,特委机关先后两次遭敌人破坏,特委领导人陈大机、黄朝麟、黄学增、官天民等前后被捕英勇就义。而以琼苏主席王文明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则实事求是地分析敌我斗争对峙的形势,从实际出发,于1928年底果断地率领党政军民600多人向母瑞山转移,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王文明带领同志们到母瑞山后,首先和熟悉母瑞山情况的陈玉候(琼苏委员)、罗庆瑞等人联系,与当地民众一道披荆斩棘,在上村、中村、下村搭起40多间茅棚安营扎寨;接着在母瑞山周围设防,在各道路要口构筑防御阵地对付敌人的“围剿”;还开辟了3个红军农场,解决生活问题。此外,又先后成立了母瑞山和大山乡苏维埃政府。经过半年多的建设,母瑞山根据地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929年5月,琼崖红军独立团终于在母瑞山成立,革命烈火又在母瑞山熊熊燃烧起来。

四、团结奋战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处在高潮时,琼崖共产党人马不停蹄,团结战斗,争取更大的胜利

    在琼崖第一次反“围剿”期间,以王文明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到母瑞山后,注重以实际行动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多次指挥红军严惩为非作歹的地方恶霸,取得群众在政治上的有力支持,使根据地的建设从低潮逐渐走向高潮。

    在母瑞山开垦农场的过程中,当地苗汉农民多次将种子、种苗和生产工具支持红军,而红军官兵则把先进的生产和饲养技术传授给当地民众,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红军还抽空教示当地群众学习文化,增加知识,加强军民鱼水关系。琼崖红军独立团成立后,根据地还继续派出干部和红军小分队到乐会、万宁、琼山等县联系尚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党政干部和红军,增强革命力量的凝聚。

    中共琼崖特委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30年4月在母瑞山召开,红军便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以围攻民团和反动地方武装为主要目标的“红五月”攻势活动,拔除了母瑞山外围20多个敌据点。是年8月,琼崖红军独立师在母瑞山成立;同月间,琼崖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也在母瑞山胜利召开。这些都是琼崖军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处在低潮时,琼崖共产党入团结战斗,度过难关

    琼崖军民第二次反“围剿”失败后,冯白驹、符明经、王业熹等主要领导带领100多名党政军骨干和红军战士在母瑞山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始终贯彻着团结战斗的精神。在生活中,大家团结友爱、互助互让,有时为了分一碗稀粥,领导让给伤病员,干部让给战士。每当分粥时,特委书记冯白驹总是逐个检查,等到每个人都分到一碗,他自己才吃。如果不够,他就将自己的那一份让给别人;当别人不愿接受时,他就以自己身体比较好为理由,一定让那位同志把稀粥喝下去了,他才放下心来,自己另煮些野菜充饥。冯白驹这种带头吃苦和关心部下的精神,使干部战士都十分感动,亲切地称他为“冯同志”。 在反“围剿”斗争中,同志们的被单丢了,衣服破了,夜里大家无法睡眠,就拢在一块烧火取暖。长期的艰苦生活,最后只剩下冯白驹等26人。不少战士病倒了,冯白驹带领轻伤员给重伤员找食物,觅草药。夜里行军,同志们就用藤子系为一串摸索前进,巧与敌人周旋。

    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母瑞山根据地的物质基础,是琼崖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自力更生所创建的。

    琼苏政府主席王文文明率领红军官兵进入母瑞山后,在创建根据地丰厚的物质基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王文明带领当地军民在上村、中村、下村设三个垦殖区,定居开荒,先后种植了山兰、水稻、玉米、蕃薯、木薯、芋头、瓜菜等作物,还饲养生猪和水牛。耕田时缺乏生产工具,红军官兵便一起跳到水田里用双脚把田踩烂再插秧。

    为了解决武器弹药奇缺的问题,红军官兵便因陋就简,在南牛岭之西的一个小山坳里办起一个军械厂。战士们搭起10多间茅房,4间茅屋是厂房,其余的是宿舍,有50多名工人。他们依靠风箱、钳、锤等简单工具,想方设法制造出一批炸药、地雷、手榴弹、子弹,在反“围剿”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此外,还自力更生就地办起粮食加工厂、印刷厂、缝衣组、供销合作社、医院,解决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红军官兵一贯坚持的是艰苦奋斗的原则。开垦3个农场时,同志们住的是茅房,起早摸黑地干。粮食作物未收成时,全体官兵一天只有三四市斤米用来煮成饭汤喝。粮食用完了,则砍野香蕉树心,寻找野菜充饥。领导干部处处带头吃苦。有一天,王文明主席带领12人从山林中绕过敌人碉堡到山外筹粮,只随带12个饭团为途中餐食,因为中途加上一个向导,用饭时,王文明就将自己那份饭让给向导吃。粮食收获后,大家也舍不得多吃,仍坚持每天吃一顿稀饭,节省粮食用以对敌斗争。

    母瑞山根据地遭强敌“围剿”时,红军官兵同样坚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在1932年秋,冯白驹所带领的100多名党政军骨干常常10多天吃不上一碗稀饭,仅以采磨菇、摘野菜充饥。许多同志因烂脚、拉痢而牺牲,在岭崖、棺材沟、塘村岭、梅村园一带深山里就长眠着许多红军战士。一天,在塘村岭的一棵大树下就饿死10多人。至1933年1月,仅剩下26人。没有食盐,冯白驹就发动大家用加冬叶烧灰当盐,但仍然不能解决因缺盐所导致的疾病,大部分人患了夜盲症和水肿病。在雨季和冬夜,同志们衣服褴褛,个个冻得浑身发紫,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即使面临如此恶劣的环境,冯白驹仍然带领这20多名英雄继续坚持斗争,并在1933年4月间突出重围回到琼山县长泰村,再次擂起革命的战鼓。

王文明、冯白驹等琼崖共产党人在母瑞山根据地坚持艰苦奋斗的伟大实践,为我们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母瑞山精神将弘扬千秋万代!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