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原则”

2021-01-27 10:38:38 杨丽 2025


微信图片_20200310102632.jpg


    抗战初期,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来到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相当数量的人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新党员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各不相同,目的和动 机也不尽相同,导致党内存在着诸多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对于他们的教育,他们自身的修养和锻炼,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刘少奇对党员干部的作风和修养非常 重视。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为争待遇、争个人荣誉而纠缠不休的人。刘少奇满怀感触地说,所谓大公无私、秉公、奉公等等的意思,就是要求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不 要把个人的利益掺杂进去,不要把自己的利害得失摆在第一位。

     带着对加强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思考,刘少奇夜以继日地学习和写作,在艰苦的条件下写出了《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提纲和部分初稿。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 安马列学院就加强党员修养问题作专题辅导报告,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共产党员在理想信念、思想 理论、道德品质、组织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的修养问题。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写道:“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 到党的整体利益,都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刘少奇用这一 “最高原则”去教育别人,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忠诚纯洁的进步的模范党员和干部”。

  党性修养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终身必修课。“最高原则”是每名党员的修养方向和自觉行动。今天,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温刘少奇的这篇著作,有助于我们不断锤炼党性、提高修养,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