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特等功臣:高晋文
2021-01-26 23:41:10
2050
抗战烽火:国仇家恨 历史难忘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战火很快蔓延到了高晋文的家乡(今长治市武乡县贾豁乡桃峪村)。目睹侵华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年仅十二岁的高晋文毅然参加本村的儿童团,并担任团长,带领小伙伴们为抗日军队提供帮助。

1938年4月4日,日军集结重兵3万余人,分九路围攻以长治为中心的上党十九县,妄图围攻晋东南地区中国军队。以八路军第129师、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游击队为主力的中国军队进行顽强抵抗,粉碎了敌人的围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当时,在距离高晋文家乡不远一个名为尧头庙的高地上,驻扎着八路军第129师、国民党军队以及地方游击武装等中国军队,顽强阻击日军的进攻。当时年幼的高晋文带领着儿童团的团员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为中国军队送信、带路、站岗、放哨、查路条,成为活跃在火线上一支特殊的“娃娃兵”队伍。
1942年,日军攻占长治武乡县。日军的扫荡,给高晋文添上了一笔笔的“欠账”:先是他的二爷爷因为拒绝为日本部队带路,被敌人残忍地杀害;后来自己家的院落、房子被敌人付之一炬……国仇家恨之下,高晋文毅然投身抗战保家卫国,先后参加青年抗日救国会和地方武装联防队,一面带领乡亲制造土制炸药,与敌人展开了“地雷战”和游击战,一面开展拥军优属,反奸除恶运动,同时还积极配合军队进行战斗。因为成绩突出,被评为武乡县模范抗日干部,出席太行分区抗日英雄表彰会。
日军占领武乡之后,开展了长达两年时间的“新城”修建,修筑了城墙、炮台以及防御工事。“新城”建好之后,日军要求驻地附近的小队长以上军官“参观学习”,以加强防御。得知这一消息后,中国军队在榆社和武乡交界处布下埋伏圈,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俘获了大量的日本基层军官。时任地方青救会主席的高晋文和队员则负责运送和救护伤员,同时还要抢运受伤战俘。
这些俘虏被带回后,被给予了优厚的待遇,这更是让年轻气盛的高晋文更为不解和愤怒,“当时很生气,我们的伤员吃的是高粱面窝头,鬼子的俘虏们却经常吃猪肉大米饭。后来,我才知道,上级这么做是有用意的。”后来发生的事情印证了这句话,这些被感化的军官,成为了宣传攻势中的“杀手锏”,劝降了许多日本军人,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其结局必然以失败告终。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后,1946年,高晋文加入太行纵队(后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炮兵连),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中。

解放洪流:金戈铁马 驰骋疆场
“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1947年,在国民党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后,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命令。
而当时的高晋文,便是这大军中的一员。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为解放战争赢得了新的转机。
随后,高晋文追随着刘邓大军,纵横驰骋于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并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斗经历了数十次,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等职,荣立特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在高晋文老人的讲述中,解放战争是艰辛而又荣耀的:淮海战役时,由于地势低洼,挖掘战壕四十公分时就会挖出水,他和战士们就在这泥水上铺着木板睡觉,饿了就着凉水吃下百姓送来的高粱面饼子,一连坚持了六十余天,最终战役大获全胜;渡江战役打响,百万雄师以沿江湖区渔民的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敌人上有飞机,下有炮火,只要一个炮弹在船边炸响,小木船便会倾覆,战士们的生命随时可能消失在滚滚长江之中……
国民党军队在西南面临崩溃的前夕,一面组织正面抵抗,一面开设“游击干部”训练班,派遣大量特务,发展西南地区土特武装,匪情为全国最严重地区之一。而西南剿匪中发生在高晋文身上的一件真实故事可以看出,炮兵出身的他,无愧“神射手”的美称。
1951年,解放军追歼叛匪,抵达郎岱县,了解到该地有一股土匪盘踞在 “窗子洞”内。该洞位于绝壁之上,就像是一幢大楼上开凿的一个窗户,离地20余米,离壁顶数十米,洞内有一股地下水可供食用。土匪将大批粮食、枪弹和煤炭搬入洞,藉此天险,企图长期对抗。
久攻不破之后,连长派人叫来了正在养病的高晋文。高晋文骑着马,拉着一门在淮海战役中缴获的战防炮和五枚炮弹,带病赶往了战场。到达之后,高晋文认真地计算着弹道,瞄准、发射……炮弹带着划破空气的啸叫声,准确地钻入了“窗子洞”里,前三发便全部命中,有效地震慑了匪徒。最终,在战士们的合力围攻之下,这股匪徒被彻底消灭,上级也将一把缴获的“德国造二十响”手枪奖励给高晋文。这件“宝贝”一直陪伴着高晋文,直到在朝鲜战场更换新式手枪后才“光荣退伍”。

抗美援朝:艰苦卓绝 险死还生
1951年3月,高晋文同千千万万名志愿军战士一起,高唱着战歌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血与火的淬炼下,这些年轻的战士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祖国和人民的安宁,成为了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铮铮誓言。
在朝鲜中部,有一座山,南面山脚下,有五个高地,犹如张开的五指。当年,其中在这五指的食指与拇指背后,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这两座小山包,就是著名的597.9和537.7高地。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战况惨烈的43个昼夜里,作为连指导员的高晋文带领着全连指战员,抱着“人在阵地在,坚守阵地,寸土必争”的信念,在一场依靠意志与信念的战争中,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进攻。负伤的战士只能经过简单的包扎便继续投入战斗,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有的战士伤口发炎糜烂,靠着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更为要命的是,敌人用密集的火力封锁阵地取水的河沟,并用化学武器污染了水源。高晋文看着自己的战友嘴唇干裂,干涩的咽喉发不出声音,高晋文心急如焚。他一次次地组织战士冲破封锁线巧妙取水,哪怕只有一壶,也能够解决燃眉之急,延续伤员的生命……
高晋文既是一名战地指挥员,也是一名优秀的迫击炮手。战役中的一天,阵地观察所发来报告,有一辆美军指挥车停在对面的山上,可能是美军指挥官正在视察阵地。得知这一消息,高晋文毫不犹豫地瞄准射击,炮弹准确地落在指挥车的周围,美军指挥官连人带车栽下了悬崖……
敌人密集的炮火可以削平山头,却无法战胜战士们坚不可摧的意志。在后援部队的配合下,他们赢得了最后胜利。就在高晋文准备到各处阵地看望战士、传达胜利的消息时,刚走出洞口,就不幸遭遇敌人余部的炮击,随行战士当场牺牲,他本人的头部和前胸被击中,全身上下嵌入了大大小小五十余枚弹片,昏迷不醒。就在部队撤离的最后时刻,他靠顽强的意志苏醒过来,后来经过战地医院的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至今仍有十几枚弹片留在高晋文的头颅、胸部及身体各处……
从晋中红军荣军疗养院院长职位退休后的高晋文,仍然发挥着余热。记者采访时,老人正要给街道和社区干部作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宣讲,他的手边摆放着各类书籍,因为经常翻阅的缘故,已经显得有些陈旧。这位九旬老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演讲台,一个标准的军礼,一段段精彩的演说,让聆听者时而眼含热泪,时而慷慨激昂……
昔日的战火硝烟已经散去,但镌刻在历史的印记却绝不会随时光磨灭。高晋文的生平经历,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印证着新中国抗击日寇,寻求解放,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坚定步履。在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需要英雄的存在,正是他们以生命和鲜血建立的不朽功勋,正是他们这一串串充满着热血与荣耀的人生轨迹,时刻鞭策与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肩负使命,奋发有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