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涵碧楼
南粤星火路
90年前,这里见证了著名的“潮汕七日红”,第三师司令部就设在此处,周恩来还在涵碧楼前的木棉树下发表演讲。南昌起义部队进驻潮汕地区期间,足迹遍布潮州、汕头、澄海、揭阳、潮阳、普宁、惠来、饶平等县、市。时过境迁,如今涵碧楼前的西湖依然碧绿,那段惊心动魄的潮汕七日红仍深植在人们心中。
周恩来在涵碧楼演讲
南昌起义部队在大埔三河坝分兵后,主力南下潮汕。1927年9月23日,在潮州工农武装的策应下,南昌起义军占领潮州城。周恩来、贺龙、叶挺、彭湃等领导人同时到达。
起义军占领潮州城之后,以20军第3师的教导团和第六团的一部共六七百人驻守潮州,起义军司令部设于西湖涵碧楼,并成立了潮安县革命政府——潮安县革命委员会。在涵碧楼前的红棉树下,周恩来等起义军领导人向群众演讲革命道理,鼓舞工农奋起斗争。
当晚,中共潮安县委发动潮汕铁路工人奋战12小时,修通了被国民党军撤退时毁坏的铁路。24日,除留守潮州的兵力外,起义军主力从潮州城出发攻占汕头。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也随军赴汕。
挂出第一面“刀斧红旗”
25日凌晨,周恩来等领导人进驻汕头大埔会馆总指挥部。
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汉初介绍,汕头街头布满“打倒大地主”“农民共有田地”“农工武装暴动”等革命标语,到处都能看到扛着红旗的农军。起义军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发表长篇“宣言”“政纲”,还成立了汕头市革命委员会。
28日,起义军决定放弃左派国民党的旗帜,举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大旗,在汕头各街道、机关降下青天白日旗,“易共产党之刀斧红旗”,把办了三天的《革命日报》易名为《红旗报》。
汾水战役后,起义军撤离潮汕。南昌起义部队进驻潮汕地区期间,足迹遍布潮州、汕头、澄海、揭阳、潮阳、普宁、惠来、饶平等县、市。其中,南昌起义军9月23日下潮州,9月30日撤出,为时8日;9月24日起义军进入汕头,30日撤出,为时7日。南昌起义军南下潮汕的时间虽然只有七八天的时间,但却先后在潮安、汕头、揭阳、澄海等县、市建立了红色政权,极大地鼓舞着广大人民的革命斗志,为日后的革命斗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人民群众亲切地把这段历史称为“潮汕七日红”。
郭沫若题名“涵碧楼”
起义军在潮汕期间,有两个著名的指挥所——一个是潮州的涵碧楼,一个是汕头的大埔会馆。
涵碧楼坐落于潮州西湖之畔,背倚郁郁青山,“涵碧”的芳名由此而来。这是一幢小巧别致的二层小洋楼,始建于1922年。
1925年5月,以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的国民革命军东征进驻潮州。驻扎潮州时,周恩来同志将黄埔军校学生军办事处设在涵碧楼。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在潮州停留14天,周恩来在涵碧楼开展工作,从此与这座小楼结下不解之缘。同年10月,第二次东征的国民革命军再克潮州,涵碧楼仍是东征军领导人活动的重要场所。1927年,南昌起义进入潮州城,二十军第三师司令部设于涵碧楼。
1963年,贺龙元帅视察潮州,来到第三师司令部旧址前,感慨万千。他提议重建涵碧楼,并辟为潮安县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馆。第二年,涵碧楼重建竣工,郭沫若欣然为涵碧楼题写楼名,并深情赋诗——弹指光阴卅八年,潮安每在梦中旋。楼台倒映涵虚碧,旗帜高扬似火燃。一夕汤坑书附羽,千秋英烈血喷烟。今来重到金山望,日月更新别有天。
作为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天的涵碧楼免费对外开放,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年接待十余万人。
大埔会馆位于汕头市区民权路50号,是一座典型的潮式骑楼建筑,1927年落成。起义军到达汕头时,新落成的大埔会馆被让作起义军总指挥部。1988年11月,大埔会馆被汕头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成立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2010年5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