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挠——琼崖纵队

2021-01-25 18:14:43 2042

琼崖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岛领导的一支人民武装,是以1927年9月海南岛农民起义队伍为基础组建的。这支人民武装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创立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纵队历史

起源

琼崖纵队的前身是1927年在琼崖特委领导下的琼崖讨逆革命军。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和琼崖军事委员会于先后在文昌、琼山等县组建琼崖讨逆革命军。9月至10月,琼崖特委领导举行武装起义。11月,琼崖讨逆革命军改编为琼崖工农革命军。1928年2月,琼崖工农革命军改称琼崖工农红军。当年底,琼崖工农红军在国民党军的“围剿”下受到严重挫折,余部转移到定安县母瑞山。

1929年冬,成立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团,次年扩编为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9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1独立师(后称第2独立师)。1932年7月,第2独立师在国民党军的“围剿”下遭受严重损失,余部在特委书记冯白驹等领导下坚持斗争,后组建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
图片关键词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琼崖特委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当局经过一年多的谈判,达成了团结抗日的协议,并于1938年12月5日在琼山县云龙圩将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以下简称独立队),冯白驹任队长。改编时约300人,编为3个中队。

1939年2月10日,日军以台湾混成旅团一部,在海军的支援下。在海南岛北部的天尾港登陆,迅即占领海口、琼山、定安、文昌等地。14日,日军又以第五舰队一部,在海南岛南部的三亚港登陆,迅即占领三亚、榆林等地。尔后,日军南北对进,海南全岛遂告沦陷。国民党守军保安第十五团等部退入五指山区。

日军登陆时,刚改编的独立队在国民党军撤退的情况下,毅然开赴南渡江的重要渡口潭口,冒着敌机的猛烈轰炸,构筑工事,阻击日军渡江。独立队的这一行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政治影响。此后,独立队以第一中队在琼山县的云龙、道崇、三江、丰演,以第二、第三中队在琼山县的咸来、树德和文昌县的大昌等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发动群众,扩大武装。不久,与国民党当局联合成立了琼崖战时党政处,颁布了《动员委员会组织条例》,在部分县、乡成立了保卫琼崖动员委员会。由于这一时期琼崖地区的国共合作较好,琼崖抗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各地的农民抗日协会、青年抗日协会、妇女抗日协会等抗日组织纷纷成立;许多失散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要求独立队收编,共同抗日;不少国民党军队和行政机关要求独立队派员协助加强政治工作,整顿组织;而独立队本身也迅速发展到1000余人。为了适应部队迅速发展的形势,1939年3月,中共琼崖特委将独立队改称独立总队,由冯白驹任总队长,下编3个大队。

独立总队成立后,中共琼崖特委和总队部即以第一、第二大队于琼山、文昌地区,以第三大队于澄迈、临高、儋县、昌江、感恩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3月中旬,第一大队在琼(山)文(昌)公路干线上的罗牛桥伏击日军的运输车辆,击毁汽车1辆,歼日军大佐指挥官以下20余人。5月,第二大队在海口市郊长村桥附近伏击修路的日军,缴枪7支。6月,第一大队化装潜入文昌县城,袭击日军北门哨所,歼日军数人。日军遭独立总队连续打击后,出动1000余人对琼(山)文(昌)地区进行“扫荡”。为牵制敌人,独立总队以第二大队一部西渡南渡江,迸至琼山县龙塘、十字路、龙桥、府城和海口郊区活动,威胁敌心脏地区,并将游击战争发展到海南岛西部地区。从1939年2月至年底,第一、第二大队在琼文地区作战70余次,歼日军800余人,开辟了琼崖抗日根据地。

为了发展海南岛西部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独立总队第三大队于1939年冬组织了围困那大日军据点的战斗。那大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是情县、临高、昌江、感恩、白沙五县的交通枢纽,驻有日军100余人及伪军1个中队,独立总队第三大队决定联合国民党地方当局和动员群众,采取围困战术将日军挤走。战前,在独立总队第三大队的主持下,召开了陶江、南丰等8个乡和游击队负责人会议,成立围困那大行动委员会指挥部,在国民党儋县县长和各乡行政人员的支持下,组织工作队深入群众,建立各种围困组织,参加围困的有武装人员400余人,群众2000余人。10月下旬,围困战斗发起,第三大队以两个中队及部分地方游击武装对那大之敌连续进行袭扰,以部分武装人员带领群众在那大外围严密警戒,切断那大之敌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至11月初,那大之敌因给养断绝,孤立无援,被迫乘夜暗突围向儋县县城逃窜。第三大队进入那大后,未及逃跑的伪军1个中队全部就俘,缴枪60余支。那大战斗的胜利,促进了海南岛西部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图片关键词

为了发展海南岛西部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共琼崖特委于1939年12月决定将特委和总队部转移到临高、儋县、白沙交界的纱帽岭地区,建立以那大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下旬,特委及总队领导机关率特务大队向纱帽岭地区转移。2月中旬,转移部队抵达美合地区时,那大镇已被日军重新占领,特委及总队机关不能继续西进,于是决定留在美合地区创建根据地。

美合位于澄迈县东南部山区,是控制屯昌、澄迈、临高、儋县的要地。独立总队进至美合后,迅速控制了美合周围的仁兴、南坤等乡,并建立了100余人的民兵。与此同时,在儋县、昌江、临高等县成立了第四大队和第五大队。同年夏,在美合建立了干部学校。9月,中共中央派庄田、李振亚抵琼崖,加强了独立总队的领导和指挥。接着,整编了部队,统一编成2个支队,1个特务大队和1个独立大队(亦称第四大队),共3000余人。同时,充实了总队领导机关,由冯白驹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庄田任副总队长,李振亚任参谋长,王业喜任政治部主任。

1940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指示琼崖特委:海南岛应作长期抗战的打算,应以全岛为目标,大力发展党和武装,开展民运工作,不顾国民党的任何阻碍,坚决组织全岛人民的抗日斗争。要自力更生,把琼岛创造为争取900万南洋华侨的中心根据地。中共中央的指示,指明了海南岛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方向。

独立总队的迅速发展壮大,引起了海南岛国民党当局的恐惧。从1939年下半年起,国民党就不断制造借口,限制独立总队的发展。独立总队始终以大局为重,据理交涉。但国民党地方当局不仅不听独立总队团结抗战的劝告,反而于1940年11月7日,以保安第七团及部分地方武装共3000余人向美合根据地发起进攻。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独立总队被迫撤出美合,向琼山、文昌地区转移,于1941年1月进至琼山县树德乡。3月。国民党军保安第七团再次向独立总队发动进攻,独立总队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坚决实行自卫反击,歼顽军一部于罗蓬坡。6月,独立总队又粉碎顽军3000余人对琼山文昌根据地的进攻。在反击顽军进攻的同时,独立总队于7月以两个支队的兵力袭击日军美德村据点,击毁日军军车2辆,歼日军60余人,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20余支。此后,第一、第二支队向琼山县甲子乡挺进,继续巩固和扩大琼文根据地。

自1939年2月日军登陆海南岛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岛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琼(山)文(昌),乐(会)万(宁)、澄(迈)临(高)地区建立了根据地。1941年5月至11月,相继成立了乐万、文昌、澄(迈)临(高)抗日民主政府或办事处和琼崖东北抗日民主政府,独立总队也由原来的300多人发展到3500余人。此外,还在许多县、区、乡建立了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其成员达5万多人,从而使海南岛的抗日游击战争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1]

1943年夏,总队领导机关转移到澄迈县,挫败日、伪军的“蚕食”、“扫荡”。1944年秋,独立总队改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1945年7月初,建立起白沙抗日根据地,继而对日、伪军实施反攻。

在抗日战争时期,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沉重的打击了海南岛的日伪军。至抗战胜利,纵队发展到7000多人,解放了海南岛五分之三的地区。

正式成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积极策划内战,1945年10月调第46军到海南岛。1946年2月,第46军集中主力并纠集保安团队和地主武装共3万多人对五指山进行“清剿”。此时,纵队改称广东省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为了保存力量,部队撤出白沙,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与敌周旋,积极寻机反击,经数月作战,取得了反“清剿”的胜利。9-11月,国民党46军撤出海南岛后又派5个保安总队继续“清剿”,也被琼崖独立纵队击退。
图片关键词

此时,琼崖独立纵队与中共中央恢复了电台联系,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重新开辟根据地,坚持长期斗争的指示,于1947年初,独立纵队领导机关及主力一部转至海南岛南部,相继解放保亭、乐东县,建立了五指山中心根据地。1947年10月解放白沙全境。

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同年10月,独立纵队召开全军代表大会,总结过去斗争的经验教训,研究了琼崖纵队的建设和以后的斗争方针。大会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将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冯白驹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振亚、吴克之任副司令员,黄康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马白山任参谋长。下辖第1、第3、第5总队和一个独立支队,总兵力8000余人。随即开展整风运动,进行军政训练,增强了战斗力,为尔后开创新的斗争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琼崖纵队为了加速海南岛的解放,于1948年9月至1949年7月,集中主力向国民党军发动了秋、春、夏季攻势,歼灭4900余人,缴获迫击炮9门、轻重机枪130多挺、长短枪2400余支,解放了昌江、感恩县城和石碌铁矿,琼崖纵队发展到1.5万人。

解放海南

1949年秋,国民党军一部先后从大陆退据海南岛,琼崖纵队遂转入保卫五指山中心根据地的反“清剿”斗争。12月,琼崖纵队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岛的指示,在动员岛上军民迎接主力部队渡海登陆的同时,还派出部分干部,带领一批船工和船只,到达雷州半岛,积极配合渡海登陆兵团作好准备。

1950年3-4月初,纵队以5个团先后4次成功地接应第15兵团两个加强营和两个加强团偷渡登陆,为主力部队大规模渡海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4月16日,兵团主力实施强渡登陆作战,琼崖纵队以全部10个团分别担任接应和配合任务。17日,兵团主力登陆成功后,琼崖纵队即配合主力进行琼北地区的围歼战和追歼逃跑的国民党军,至5月1日全岛解放。此时琼崖纵队总人数到达2.5万余人。此后,琼崖纵队又担负剿匪和保卫海防的任务。1950年7月,根据中南军区命令,琼崖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

历史贡献

琼崖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海南岛各族人民,艰苦奋战23年,革命红旗始终不倒,最后配合野战军取得了解放全岛的伟大胜利,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大精神

爱国奉献

忠于祖国,保卫琼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必须树立的革命人生观。琼纵干部战士努力实践这个根本问题。1939年春,日军侵略海南岛,300多万各族人民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这个关键时刻,在云龙改编成立不久的琼崖抗日独立队(后扩编为独立总队、独立纵队),高举爱国旗帜,在南渡江潭口渡口英勇阻击日军,打响了琼崖抗日独立队抗击侵略者的第一枪,成为“琼崖抗日先锋”,琼崖抗战出现了好形势。在琼崖六年多浴血抗战中,琼纵的干部战士高举爱国旗帜,发扬民族精神,不甘当亡国奴,宁死不屈,不惜一切代价,与日军进行了生死搏斗。据统计,共与日伪军作战2200多次,歼灭日伪军5500多人,取得了琼崖抗战的伟大胜利。
图片关键词

百折不挠

1932年底,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失败,形势十分严峻。冯白驹等坚定信念,永不动摇,百折不挠,坚持斗争,红旗不倒。

1939年春,日军打进来了,琼纵进入抗日战争的新时期。1940年底应付“美合事变”,坚决反顽抗战,多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逆流。在反“蚕食”斗争最艰苦的岁月内,琼纵坚决执行“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方针,主力部队向琼西南(即澄迈、临高、儋县、昌江等)地区发展,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1946年春,琼崖内战全面爆发,琼纵干部战士,听党指挥,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英勇反击,打退了国民党46军的疯狂进攻,保卫了解放区和民主政权。1947年,“两会”(琼崖党的五大、琼纵首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琼纵军事上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发动三大攻势,取得了自卫战争的辉煌胜利。1950年5月1日,琼纵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解放了全岛,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革命战争中,琼纵付出很大的代价,光荣牺牲的干部战士1.3万多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革命乐观

琼崖革命斗争的特点,是“艰苦卓绝”。大家牢记党的话,懂得干革命要不怕苦,艰苦光荣,怕苦耻辱;经受了艰苦的考验和锻炼。红军战士在母瑞山靠吃革命菜(一种野菜)过日子;在琼文抗日根据地反“蚕食”、反“扫荡”斗争的最艰苦日子里,经常饿着肚子去打游击;严寒的冬天,穿的是破烂不堪的布衣;药品少,病号多,有一些伤病号因得不到治疗或营养不良而牺牲等等。在重重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被困难压倒,不开小差;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困难作斗争,树立了“艰苦光荣,怕苦耻辱”的苦乐观。有些机关、医务所,利用战斗空隙时间,开展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唱海南戏、吹笛子等文娱活动,表现了革命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图片关键词

民族团结

1947年1月,以白沙、乐东、保亭为中心的五指山根据地初步建成。琼崖特委和琼纵有了长期坚持革命斗争的后方基地,这是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一大胜利”。抗战初期,特委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做好三十多万少数民族工作、创建五指山根据地的指示。广大指战员心向五指山,情与黎族苗族同胞,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做了艰苦的工作。首先,热情支持白沙起义。冯白驹等亲切会见了黎族首领王国兴;协同地方派工作队进入白沙,对群众做艰苦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挺进支队进入白沙县腹地消灭残敌,为民除害,成立了白沙县抗日民主政府;部队遵守纪律,秋毫无犯,尊重风俗,建立感情,取得了黎族苗族同胞的信任和支持;五指山根据地黎族苗族同胞对“琼崖革命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