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期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1931年11月2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筹建国家银行并委派毛泽民高产田行长。自此,在中央苏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崭新的金融体系,成为根据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1934年10月初,据守中央苏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因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撤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接到了突围的命令:十天内,整装待发,把整个国家银行带走,随中央红军主力行动,不得有误。此时,国家银行工作人员身上的担子很重,这不是几块金条银元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苏维埃国家的命运问题。
国家银行被通知参加突围转移的人员是毛泽民、钱希均、曹菊如、莫均涛、任远志、曹根全、黄亚光、吕汉勋、刘建堂、章水柏、张达远、郭金水、杨来生和挑夫哑牯共14人。秘密金库里印好的钞票和印刷钞票、铸银元的机器一起,打点成120副各70斤左右的担子,配备了近200名运输员。奉命组成15大队,编入军委直属纵队,在一个连兵力的护卫下参加长征。
1935年1月7日凌晨,红军未费枪弹,智取遵义城。1月8日,红军总政治部下发进遵义城沿途呼喊的口号及进城八项注意。为加强对部队的后勤保障,红军成立了“没收委员会”,由苏区财政部部长林伯渠任主任、毛泽民任副主任,主要清查贪官污吏、没收土豪劣绅的财产。1月9日下午,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由南门进入遵义城。红军进入遵义之后,部队获得了短暂的休整。
1935年1月12日早上,国家银行开业,以布匹、银元及遵义紧缺的大量食盐作为发行苏区货币的保证,同时成立临时物资供应处和货币兑换处,国家银行正式发行苏区货币——红军票(老百姓对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银币券的俗称),并向全体市民公开告示:红军货币可以在白区自由流通。
1月18日,在红军离开遵义前夕,开始收回发行的红军票。苏维埃国家银行贴出布告,通知社会各界人士持苏区纸币到指定地点兑换银元。部队撤离的前一天,国家银行工作人员在县城闹市区丁字口、万寿桥、狮子桥等处,摆上银元及布匹、棉纱、粮食、食盐等货物,通宵达旦让群众兑换或选购。许多老百姓见红军如此为群众利益着想,舍不得将手中的苏币拿去兑换,便珍藏起来留作纪念。
据曹菊如回忆:“要离开遵义的头一天晚上,银行工作人员用现洋兑纸币,兑到将近天亮才结束。虽然大家熬了一个通宵没有休息,还是心情振奋地离开遵义,赶上队伍继续向前进发。”
1935年2月下旬,红军再度进入遵义城,市民与前次大不相同了,他们不仅不躲避红军,还主动来慰劳红军。国家银行利用原有的信誉,开展了营业,营业的主要目的是回收一些没有回收完的红军票,不让市民受到损失。部队在遵义只呆了两天便掉头北上,摆脱了敌人重兵的“围剿”,三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四川边缘地带。1935年10月,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银行14名干部中只剩下了8人,另外6人则长眠于长征途中。
中央财政部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组成的十五大队在遵义期间驻扎于遵义会议会址南侧,原是国民党黔军25军副军长犹国才的私宅。 1999年,遵义市人民政府拨款按旧址原貌修复,复原陈列了中央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林伯渠,副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等的住室,于同年年底对外开放。2002年1月15日,遵义会议纪念馆在旧址楼上推出《肩挑的银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长征在遵义》专题陈列。
国家银行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为了党的金融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任务,他们成为金融战线上的光辉旗帜,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