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星火 红军摇篮
2021-02-11 19:29:12
2328
燎原星火 红军摇篮
编辑日期:2012-2-29 作者:管理员 阅读次数: 4553 次 [ 关 闭 ]
(1919年5月——1937年7月)
金寨县地处鄂豫皖边区,县域原分属湖北麻城,河南商城、固始,安徽六安、霍山、霍邱等县,革命历史悠久。“五四”运动后,境内就有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1924年建立党组织后,犹如星星之火,在鄂豫皖边区迅速燎原。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汹涌澎湃。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境内先后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是鄂豫皖三大革命武装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和爆发地,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地和区域中心。境内相继组建了十一支主力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和红28军的主要发源地。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四支队伍有两支在此发源,金寨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之一。
风起云涌 孕育革命
(1919年5月—1927年7月)
金寨人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深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这里的土地主要为地主阶级所占有,地主和工商业主采取雇工、地租、高利贷等方式搜刮,官府通过苛捐杂税和兵丁夫役盘剥,加上军阀连年混战,造成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人民群众不堪忍受,奋起反抗。“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新思想开始在境内传播。

小标题1-1 灾难深重 奋起反抗
大革命时期金寨土地分析图。
沿路乞讨的妇女儿童照片。
永佃碑
刘仁辅
刘仁辅(1885-1930),又名刘载寿,金寨县燕子河镇人。青年时考入安徽政法学堂,毕业后回乡经商,并任霍山县议员。1922年,他领导燕子河地区的农民取得了维护永佃权斗争的胜利,捍卫了农民利益。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燕子河农民协会主席,在燕子河地区组织农民赤卫军,打击土豪劣绅。1929年11月,他任中共霍山县西镇区委书记,领导西镇(燕子河、漫水河一带)农民暴动。胜利后,任西镇革命委员会主席,并组建了400多人的西镇游击队。1930年1月,西镇游击队改编为安徽第二游击纵队,他任纵队党代表。游击纵队编入红33师后,他又积极组建地方革命武装,配合红军,英勇作战,打击敌人。同年8月,在一次战斗中他因负伤而被捕。敌人百般摧残,他贤贞不屈,后被敌人钉死在六安城门上。
说明:1922年秋收后,燕子河大恶霸地主刘佐廷伙同地主郑小川、余良远、陈先义等10多户地主,扬言要废除“永佃权”,转庄夺佃,佃户们向霍山县衙控告无效。毕业于安徽政法学堂的刘仁辅,挺身而出,带10多名佃户来到霍山县公署,依据当时法律有关条文,揭露了刘佐廷等地主豪绅盘剥佃农的罪恶行径。霍山县公署摄于众怒,不敢偏袒,判决维护永佃权。1923年8月,打官司获胜的农民在闻家店竖立了永佃碑,碑联是:“述先言维持永佃,请官示打消转庄。”
麻埠、流波石童、金家寨手工业者“挂刨停工”的罢工斗争和大刀会暴动的场景。
五四运动后,在麻埠、流波石童、金家寨等商贸重镇,手工业工人爆发了“挂刨停工”的罢工斗争,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1924年在麻埠及周边地区又爆发了大刀会暴动。金寨县人民不断反抗地主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长了人民群众的志气,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思想准备。
小标题1-2 传播真理 星火点燃
燕溪小学
1919年5月,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与推动下,我国爆发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随后,一些爱国志士就在境内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0年,燕溪小学以校长徐守西为首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陈独秀照。
陈独秀 (1879—1942年),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董必武照
董必武(1886—197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号璧伍。
同版说明:为了给人民寻求自由解放指明方向,1920年春,出生在大别山周围的陈独秀、董必武等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了筹建党组织活动,并与李大钊等人一起,于1921年7月在上海正式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蒋光慈
蒋光慈

(1901—1931),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字号侠僧。金寨县白塔畈人,著名的革命文学家。1917年夏入安徽省立五中。五四运动后,主编校刊《自由花》,积极领导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至上海参加社会青年团。1921年5月至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秋归国后至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与沈泽民等组织春雷文学社。最初出版有《新梦》、《少年飘泊者》、《短裤党》等作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胡耀邦等人都因受到其作品的影响,从而走上革命道路。
王 明
王 明 (1904-1974),原名陈绍禹,又名陈绍玉,字露清,金寨县槐树湾人。1924年在武汉读书时,深受董必武革命活动的影响。他利用寒假机会,回家乡金家寨和同学们组织了“豫皖青年学会”,团结了豫皖边区的商城、固始、六安、霍山、霍邱等县的进步知识分子100多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和当时中国政府腐败、人民群众受剥削压迫的根源,疾呼“军阀要除尽、帝强要除根”,“创建新华,改造社会”。为了更加直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王明仿《苏武牧羊》调,编了《豫皖青年学会会歌》,教会员们传唱。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对当时青年、学生鼓舞很大,很多青年、学生就是在这种宣传的引导下,踏上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王明在武昌商科大学学习期间,担任安徽同学会会刊《皖光》编辑,积极参与声援上海“五卅”运动,被推选为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他注重将进步书刊传递到家乡,推动金寨地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展柜陈列 当时学习的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
李云鹤(1894-1969)
李云鹤(1894--1969),原名郑家仁,学名郑鼎,字卫华,曾用名秦波、李梅村,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乡人。1920年考入安庆皖江体育专科师范读书,结识进步学生领袖蔡晓舟、王步文,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利用寒暑假期间在家乡进行广泛宣传。1924年春,入广东军官讲武堂,8月回皖复读,被选为安徽省学生会常委,后去上海组织学生流亡团创办《黎明周刊》。翌年回安庆,被选为安徽省学生会会长。同年冬去北平,经蒋光慈、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詹谷堂
詹谷堂(1883~1929),又名詹生堡,金寨县南溪葛藤山人,是蒋光慈的启蒙老师。1924年,由蒋光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加入党组织后,写下豪言壮语:“漫天撒下自由种,但看将来爆发时。”
袁汉铭
袁汉铭(1902~1931) 又名袁成耀,南溪袁家湾人。1922年进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读书,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由团转党。1924年回乡,从事建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