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部队在辽宁境内主要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

2021-02-10 20:30:35 2054

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抗联部队保存实力、消灭敌人的战略后方基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境内的本溪、桓仁、兴京(今新宾)、宽甸一带建立了老秃顶子、和尚帽子抗日游击根据地。


本溪、桓仁、兴京(今新宾)、宽甸一带地理位置特殊,南有安东(今丹东)、西有安奉铁路(丹东到沈阳),北临沈阳、抚顺等中心城市,东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是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抗日军民进可破坏敌人交通运输、威胁城市,退可依托山势险峻与敌周旋。此地区有桓仁、宽甸、清原等县委和基层党的组织,反日群众基础也很好。桓仁老秃顶子周围的各村庄,到和尚帽子山附近的二道沟、三道沟、外三堡、蒲石河等方圆数百里被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控制后,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及后来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开展游击活动的根据地。在这个区域里,第一军一面继续对敌作战,粉碎日伪“讨伐”,一面开展建立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地方政权等建设根据地工作。
图片关键词

一是建立反日会等群众抗日组织。为了广泛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第一军配合根据地地方党组织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各种群众抗日组织。1934年6月,杨靖宇在兴京县碗铺村建立了第一个反日救国会。此后,在宽甸绿豆营子,桓仁东瓜岭、高台子、高俭地等处,在本溪的蒲石河、大小青沟、水簸箕沟,在凤城的四方砬子等地以及清原县境内都相继建立了反日会组织。这些反日会在为人民革命军筹备给养、传递情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农民自卫队。建立群众性抗日武装组织可以有效地巩固根据地。农民自卫队和青年义勇军作为主要的群众性抗日武装形式,不仅担负着游击区的站岗、侦查、监视敌探等工作,还要配合人民革命军对日、伪军作战。为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拟定了《自卫队工作大纲》,规定自卫队是民众的反日武装组织,是人民革命军的后备军、人民革命军的得力助手。从1934年冬至1935年春,桓仁哈塘沟、查家堡子、蒿子沟和新宾苇子峪、督都海洛、碗铺、黄木厂一带先后建立了3个农民自卫队(亦称游击队)大队,每大队百人左右,设正副大队长、指导员、司务长、宣传干事;大队下设中队,中队下设分队。此外,在桓仁仙人洞、海青伙洛、哈塘沟、岔路子和新宾境内还组织了青年义勇军。其成分都是十几岁的青年农民,人称“小孩队”,负责维护地方治安,给大部队运送给养,有时也配合大部队作战。
图片关键词

三是建立地方政权。在农村广泛建立农民委员会,使之成为农民政权机关,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的重要任务。1934年1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到达本溪碱厂二道沟,在当地组建了具有政权性质的“抗日地方委员会”。此后,在一师的积极努力下,还建立了桓仁特区政府、桓仁外三堡革命政府等。1935年12月,第一军第一师在宽北双山子区四平村方家隈子尹家大院召开贫苦群众会议,组成四平乡政府。各地方政府不仅为人民革命军提供给养、传递情报,同时在救护伤病员、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开展抗日宣传、惩治土豪劣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图片关键词

被群众称之为“红底盘”的老秃顶子、和尚帽子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整个南满游击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东北抗日斗争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对日伪当局在安奉一带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