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凤英:“毛主席的好工人”

2021-02-10 20:18:13 2030

尉凤英是辽宁抚顺人,1933年出生。1953年,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上了学徒工。第一天上班,她就对师傅说:“您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激战之时,东北机器制造厂作为大型军工企业,担负着很重的支前生产任务。尉凤英早来晚走,加班加点,但还是不能保证完成任务。一次,为了抢进度,她加大了进刀量,只听“咔嚓”一声,刀折了,活儿废了,尉凤英难过得哭了起来。师傅告诉她,干活儿想又快又好,光有干劲不行,还得多动脑筋想窍门儿。从此,尉凤英刻苦钻研技术,大胆革新,进厂第一年就实现两项技术革新,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当时厂内的冲床还是由手工送料,技术比较落后,生产效率低。尉凤英大胆尝试,成功地将手工送料改为自动送料,提高工效5倍,使冲床工序仅用21天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务量。1960年,她又完成纱锭轴承垫圈的工艺,由车制改为冷冲压加工,提高工效14倍。从1953年到1965年,尉凤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她以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提前434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又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全部生产任务,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片关键词

“大尉工作起来不要命!”

尉凤英工作起来很有一股拼劲儿,有时竟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为了一项技术革新,她走路想、睡觉想,吃饭时竟然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沾着菜汤在饭桌上画图。有一次,为研制自动送料机,她就跑到铁道附近蹲着观察,结果被机车喷出的雾气弄得一脸雾水。她白天照常生产,下班后就在车间做试验,困了累了,就枕块砖头在车间睡一会儿。有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回到家怕敲门惊醒邻居,就蹲在自家的门口睡着了,像这样拼命工作的事例还很多。

“大尉工作起来不要命!”这是工友们对她的评价。尉凤英怀孕后,为了不被大家察觉,特意做了件肥肥大大的衣服,将自己“伪装”起来,每天照样在一线风风火火地工作。直到小孩生了,医院给车间打来电话,大家才知道她当妈妈的事。按当时的规定,哺乳期女职工一天可以给孩子喂两次奶。可尉凤英一算,一天两小时,一年就要少干两个月的活儿,那怎么行!她就和婆母商量,让婆母给孩子喂牛奶。尉凤英有两个孩子,都是吃牛奶长大的。
图片关键词

几十年过去了,当有人问她当时为什么那么有干劲儿?尉凤英说:“我3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带着我们3个孩子靠打零工、挖野菜、要饭艰难度日。在旧社会,我从来没有吃饱饭的感觉。有一年春节,家里几乎揭不开锅,母亲在垃圾堆里捡了3个鱼头给我们做了个汤,全家过了个年。解放了,能吃饱了,有工作了,我总觉得身上有股使不完的劲儿,当时没别的想法,就是想自己为党为人民做得太少了,而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却是太多了。”体现了当代工人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

“中国梦也是我们老劳模的心愿”

尉凤英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一生获得无数殊荣。她当选过全国第二、第三届人大代表,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担任过辽宁省委领导职务,毛泽东曾13次接见过她。对这些荣耀和光环,尉凤英始终保持谦逊,她说,“我本来就是普普通通的工人。”
图片关键词

尉凤英和中国千百万职业妇女一样,承受着事业与家庭两副担子。她敬业敬到骨头里,但朴实廉洁的高尚品德令人赞叹。也许没有人相信,尉凤英家里直到1983年才结束了吃窝窝头儿的历史。家里穷亲戚多、病号多,工资收入却不多。尉凤英54岁时,才穿上买来的新棉裤和新棉鞋。

1993年,尉凤英退休了,似乎一切都归于平淡了。可是她为党工作的精神头儿没有停歇下来。她发挥特长,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为企业排忧解难。她参加了沈阳劳模义务服务工作,经常参加清理垃圾、美化环境的劳动。省委领导同志赞扬说:“尉大姐退休不褪色,退职不退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在她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工人阶级本色没有变!”从1989年开始,尉凤英以《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我一生的不懈追求》为题多次到机关、部队、学校作报告600多场,听众达10万多人次。
图片关键词

2013年4月28日,尉凤英作为劳模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她面前与她握手,叮嘱她要保重身体。尉凤英说:“总书记,您提出的中国梦也是我们老劳模的心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梦一定会实现!”她的话,赢得在场人一片掌声。
图片关键词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