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冈山故事---曾志魂归井冈
井冈山,是一块浸染了无数先烈鲜血的红土地,在这里苍茫的青山绿水间,长眠着无数的红军烈士。一些当年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的老红军,难以割舍对这块红土地的眷恋,也在百年之后,魂归井冈。在井冈山小井村,就有着这样一座老红军的墓地,小小的墓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几个字。 1928年4月,曾志与丈夫蔡协民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的斗争。11月7日,恰逢
2021-02-11 周霞 1877
-
井冈山故事---井冈山走出的“皮箩将军”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最珍贵的家产是一担皮箩(即箩筐)﹐里面装著文房四宝﹑文件书籍以及冒著生命危险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报刊。毛泽东走到哪里﹐当年的警卫员﹑后来的共和国少将龙开富﹐就把这担皮箩挑到那里。解放后﹐龙开富跟部下开玩笑说﹕‚主席的著作不光是他老人家写出来的﹐还是我挑出来的哟﹗原来,龙开富是湖南茶陵人,原本姓谭,因为家里穷,被母亲过继给了舅舅,十几岁时参加农会,在分地主的浮财时,用一把杀猪刀捅伤
2021-02-11 周霞 1604
-
井冈山故事---朱军长怎么成了“伙夫头”?
1927年11月下旬,朱德受党组织的委托,带着一个卫队从崇义的上堡出发,去汝城同第十六军四十七师师部驻地汝城与范石生的代表、该师师长曾曰唯谈判。在途经汝城县壕头圩后,天色很暗了,于是在一座祠堂里住了下来。朱德命令卫队布臵岗哨,封锁消息,以免惊动附近的何其朗土匪武装。他和警卫员就住在祠堂后院伙房旁边的一间小屋里。 ‚叭!叭!‛半夜间,两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随即便响起‚捉拿朱德‛的喊叫
2021-02-11 周霞 1422
-
井冈山故事---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的冬天是一年四季中难捱的季节,时常雨伴着雪,雪夹着雨,让原本就刺骨寒冷的地方还整日潮湿阴冷,清晨的洋桥湖街上几乎见不着行人,寒风卷着雪籽拍在毛泽东清瘦的脸庞上。这样的天气应该上老表家里坐坐,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困难,他边走边想。远处传来隐约的劈柴声,毛泽东顺着声音寻过去,只见风雪中一个模糊的身影正吃力的劈着柴,他走近一看原来是当地的农民谢槐福。风雪将谢槐福的两件单衣濡湿了,只见他紧咬
2021-02-09 周霞 1675
-
井冈山故事---龙关秀巧送粮
龙关秀是井冈山茅坪乡斜源村人,丈夫陈瑞恩是赤卫队队长。 1929年1月,井冈山第三次反‚会剿‛失利,井冈山失守,红四军三十二团和各地赤卫队转入深入坚持游击斗争,陈瑞恩也随宁冈东南特区赤卫队转入斜源附近叫做猴子石的深山里。 敌人在对红军和游击队进行进剿的同时,还实行了经济封锁,红军和游击队的粮食越来越困难了。龙关秀听说丈夫所在的赤卫队困在猴子石断了粮食,非常着急。她曾想了
2021-02-09 周霞 1334
-
井冈山故事--- 一个红枣也不能动
随着井冈山斗争的不断深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越来越大,给敌人造成极大的恐慌,在对井冈山加紧军事‚进剿‛的同时,敌人也加强了对井冈山严密的经济封锁,在红区与白区之间,造成人为的障碍,使红白区域成为敌对国,这样一来,更完全断绝了贸易经济,‚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和我们对小资产阶级的处理失当这两个原因,两区几乎完全断绝贸易,食盐、布匹、药材等项日常必需品的缺乏和昂贵,木材、茶、油等农产品不能输出,农民断
2021-02-09 周霞 1608
-
井冈山故事---毛泽东赴“鸿门宴”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向罗霄山脉中段挺进。部队向何处去,在哪里站稳脚跟?这是毛泽东一直思考的问题。1927年9月26日,毛泽东接到了江西省委的来信,信中说在宁冈地区有一支党的武装——袁文才部。 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军事会议上曾听说过宁冈和袁文才的情况,所以在接到江西省委的信后,他决定向宁冈、井冈山一带进军,在那里寻求立足之地。9月29日,毛泽东写了一封亲笔信给袁文才。 袁文才接到信后
2021-02-09 周霞 1929
-
井冈山故事--- 一罐食盐的历史见证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根据地内军民们各种生活物质奇缺,食盐断绝。 人较长时间不吃盐,浑身没有力气。为此,白区地方党组织想尽办法购买食盐,并通过秘密交通线将盐送至井冈山,供应工农革命军,但由于敌人的封锁,只有少量食盐进入根据地。部队好长时间没有食盐吃,大家都感到四肢无力,连站岗放哨都困难。即便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军民依然想方设法攻克难关,并发扬军爱民
2021-02-09 周霞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