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1920年3月,陈望道在经历“一师风潮”后深感在浙江一师所从事的语文改革虽很少涉及社会制度改革,却已被当局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动用军队镇压,可见社会改革已势在必行。也就在此时,他接到了邵力子从上海的来信,要他翻译《共产党宣言》,于是他接受了邵力子的推荐,应《星期评论》戴季陶之邀,回到分水塘村进修马克思主义,同时试译《共产党宣言》。4月下旬,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全文翻译工作,也最终确认了马

    2020-08-22 小延 2057

  • 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在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印记。  鲁迅的一生,是G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正如毛爷爷所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带着他最硬的骨头,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用手中紧握的笔杆子向着旧的封建礼制,向着吃人的旧社会开火。  手握《鲁迅的故事》这本书,我便仿佛看到那个黑暗时代下,追求真理正义光明的人们是如何救国于水火之中的。

    2020-08-22 小延 2110

  • 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及文档下载 (流程图下载)

    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及文档下载 (流程图下载)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发展党员微视频发展党员常见问答我要提问 @media only screen and (min-width: 240px) and (max-width: 768px) { article, aside, details, figcaption, figure, footer,

    2020-08-19 admin 78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二) 苦干实干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二)苦干实干:“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文章来源:《学习时报》近平给我们村做了很多事情。我就讲一讲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吧。第一件事,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办沼气,他觉得我们可以借鉴过来,解决农村烧柴的老大难问题。近平就跟大家探讨这个事情,给我们讲办沼气有几大好处:一是能解决社员点灯问题;二是能做饭;三是沼气池里的废料还可以给庄稼做肥料。后来,近平他们到四川去学

    2020-06-30 陕西中延文化研究院 2913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三) 善作善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三) 善作善成

    2020-06-30 陕西中延文化研究院 2141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四) 读书学习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四)读书学习:“炕头上的书总是堆得满满的”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那个时候,我们社员经常和知青在一起学习。我记得当时学习毛主席的文章比较多,《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等。我是大队党支部书记,组织给他们上课,但是实际上,我也是和他们一起学习。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

    2020-06-30 陕西中延文化研究院 2064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六) 赤子情深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六)赤子情深:“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文章来源:《学习时报》我往知青窑洞跑得多,身上总穿得破破烂烂的。近平看我平时穿得破烂,就经常把自己的衣服送给我。王燕生离开梁家河的时候,留给近平一件灰毛领的蓝色大衣,那件大衣挺好的,近平很喜欢,平时常穿。我上师范学校的那年冬天特别冷,近平就把那件大衣送给我了,他对我说:“你把这个大衣拿上,到了学校又能穿又能当被子盖。”到了

    2020-06-21 陕西中延文化研究院 2907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五) 坚定信念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五)坚定信念:“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文章来源:《学习时报》1972年,近平追求进步,要求入团,但他这个事情却是一波三折,费了很大的劲。他先后写了好几份入团申请书,交给公社的团委书记,直到那一年秋天,他才正式被批准入团。到了1973年,我们县上招聘农村青年积极分子,就把近平调到贾家坪公社的赵家河村去主持社教工作,他在赵家河把社教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带领村民造坝地也

    2020-06-21 陕西中延文化研究院 2719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