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苏炳文:一生戎马报效祖国,殚心竭虑只为百姓
2021-02-05 21:57:57
2064
1931年的9月18日,日军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此时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却喊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东北军并没抵抗,于是就让多达100万公里的土地成为日军的殖民地,三千多万的东北同胞开启了长达14年的奴役生活。就在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些爱国将领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在东北平原的土地上,他们挥洒着热血,坚守着华夏民族的尊严。苏炳文就是在这样一个人。
义无反顾,投身军旅
1892年的9月2日,苏炳文在辽宁省新民县大民屯中古城子乡村的一户富农家族出生。7岁的时候,开始在家乡上私塾。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副破落不堪的样子,满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的在护国战争中失败,签下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面对国家这样的窘境,苏炳文想要投身军旅,报效国家。在1905年的时候,沈阳创办了一所陆军小学,那时候苏炳文年仅14岁,他想要前往陆军小学,但这样的想法遭遇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但是一心希望可以投身军旅的苏炳文已经管不了这些,他怡然居而的离开家门,徒步行走了四日来到了沈阳,经历了三次考试,最终如愿以偿进入了陆军小学。5年后,他又独自一人前往北京,进入位于北京清河镇的陆军第一中学读书。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保定军校成立。在1912年苏炳文进入保定军校,成为了该校第一期步兵科的成员。1914年从保定军校毕业之后开启了自己的军马生涯。

得到赏识,加入奉军
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外部列强虎视眈眈,而内部各路军阀处于混战的状态。而其中处于奉天的奉系军阀和直隶的直系军阀的势力最为强大。在1922年和1924年奉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争,史称“直奉战争”。两次战争结果双方各有胜负。
在直奉战争结束之后,身为东北人的苏炳文也回到了东北老家,开始为奉军效力。在1926年的春天,奉军和冯玉祥的国民军展开了斗争,此时的苏炳文官升至苏炳文为第六旅上校参谋长。奉军在西进的过程中,攻击到滦河的时候迟迟无法前进。于是奉军的少帅张学良命令苏炳文的第六旅偷渡滦河,挺进龙山,逼退冯玉祥的军队。苏炳文非常圆满的完成了这次任务,冯军败退之后,苏炳文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调任第八十五团上校团长。到了1930年3月,苏炳文已经成为了十五旅旅长
日军入侵,坚决抵抗
1931年日军入侵,张学良和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三省最终沦陷。在黑龙江,马占山在黑龙江省积极的组织抗日活动。苏炳文也立刻前往支持,成为东北抗击日军的骨干人员之一。

1932年的3月31日,苏炳文在海拉尔就任黑龙江自卫军总司令,10月1日在海拉尔召开誓师大会,正式成为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司令。通电全国,喊出“敌忾同仇,共纾国难。复我国土,还我河山”的口号。随后在11月亲临在嫩河西岸和日伪军的战斗的前线,与前线将士生死与共。但是日伪军的战斗火力实在凶猛,部队在富拉尔基和日军展开的殊死搏斗,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富拉尔基,朱家坎,腰库勒等地区相继沦陷。但是苏炳文和他的战士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和日军拼到了弹尽粮绝。最终实在迫不得已,率领最后的四千军士退军到了苏联的境内。
退军到苏联之后,军队收到了苏联方面的欢迎,日军曾经发电苏联,希望苏军交出苏炳文将军,但是被苏联方面毫无反顾的拒绝。
主动请缨,惨遭弃用
1933年的2月,暂时居住在苏联的苏炳文,马占山等将领前往欧洲,准备从欧洲绕路回国继续抗日。恰逢苏炳文曾经的上司张学良到国外考察。应张学良的邀请,于是一行人就前往罗马。在罗马张学良告诉众人现在不能久居国外,必须尽快回国坚持继续抗日。于是,苏炳文等人在1933年6月回到了国内。
抱着一腔热血的苏炳文回到国内,却惨被弃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苏炳文多次请命出战,但都无功而返。到了抗战胜利之后,南京方面又命令苏炳文退休。他的军旅生涯就此终结。
策动起义,和平解决
被南京方面命令退休之后,苏炳文回到了新民故里,开了一家工厂,来维持生计。1948年的时候,在解放军解放锦州时,苏炳文曾经的部下周福成时任第八兵团的司令官,苏炳文厌倦这样自相残杀的内战。于是主动找到周福成策动部队起义,和平解决了战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苏炳文移居北京,照顾自己的老母亲,后来做了哈尔滨的体委主任,哈尔滨政协委员。1975年在黑龙江病故,终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