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荒山要粮

2021-02-04 21:53:43 杨丽 62

    1939年10月,为了增强边区的防御力量,保卫中共中央,保卫边区,中共中央军委把八路军第359旅从晋西北前线调回陕北。1940年5月,朱德从晋东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后,提出在不妨碍部队作战和训练的前提下,实行屯田军垦政策,“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同时帮助边区的建设,也改善部队本身的生活”。遵照朱德总司令的指示,为了屯田南泥湾和加强边区南线防务,359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于1941年到1942年,先后分4批全部进驻南泥湾。359旅开到南泥湾,在广阔的荒野安营扎寨,开荒种地,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向荒山野岭要粮。

    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45公里处,是延安县金盆区的一个乡,与金盆湾、九龙泉、临镇、马坊等乡接壤,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叠嶂,虽然人烟稀少,但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于耕种。相传一二百年前,这里曾经是农业发达的地方,后来因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难,奔走他乡,从此,这里田园荒芜,房屋倒塌,日久天长,变成荆棘遍野、莽草丛生、豺狼栖息、土匪出没的场所。王震带着359旅的将士们来到南泥湾后,这片多少年来杂草丛生的“烂泥湾”顿时人声鼎沸、战歌嘹亮。不过到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开荒种地,生活条件、生产条件都异常艰苦。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先是露营,在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住,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湿,就烧火取暖,后搭草棚、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钱儿。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野猪、野鸡等),下河摸鱼;没有烧的,战士们就打柴烧木炭;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镢头;没有灯油,就用松树明子,或者把桦树皮卷成筒当灯点。不过最主要的障碍是思想问题,因为部队的战士参军前多半都是农民,参军是为了打日本人,如今又让他们来这种地方开荒种地,战士们实在想不通,思想问题接二连三生了出来。针对这些问题,王震向全旅干部作动员讲话,指出:“一手拿枪,英勇顽强地消灭一切敢于来犯的敌人;一手拿镢头,在广阔的荒山野岭里开荒种地。以多打胜仗消灭敌人,搞好生产多产粮食的实际行动,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粉国民党顽固派对延安的经济封锁。”经过深入的政治动员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解决了战士们思想上的疑虑和抵触。全旅指战员在王震的率领下,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鼓舞下,迅速掀起了开荒种粮热潮。

     全旅同志,上自王震旅长下及炊事员、饲养员,都毫无例外,一律参加,有时机关除留两个女同志值班外,其余均以科为单位编成组参加开荒生产。旅、团首长和旅直属各部门负责同志,也都分别和本部门秘书、警卫人员等编成小组。连队除留3个炊事员做饭、1个喂猪、1个看管营房外,其余一律以班排为单位进行开荒。当时王震还特意为自己打了一把大号镢头,到下边检查生产时随身扛着,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参加劳动。副旅长苏进、副政委王恩茂,也都跟战士一样开荒种地。参谋长刘转连带领战士在长满了狼牙刺的梢林坡地开荒,因用力过大伤了腰,但仍坚持劳动。补充团团长苏鳌,战斗中曾负过15次伤,身上有20多处伤痕,还经常和战士们一起劳动。719团20多位50岁以上的老同志,组成1个老头队,由老军医蒋维平当队长,他们下定决心要做到自给有余。718团团长陈宗尧是战斗中的英雄,又是生产中的模范。他亲自领导的团部生产小组,由参谋长、警卫员、司号员等8人组成的。这个小组在开荒战斗中,一直走在最前面。而且在开荒中,陈宗尧竟把团部搬到山顶上,白天劳动,晚上办公。一次身患重病,大家劝他下山休息,他却说:“不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开荒任务宁死也不离开山头。”718团政委左齐在抗日战场上失去右臂不能拿镢头开荒,就给战士们做饭、烧水,并挑送上山。

    部队首长们亲力亲为、不搞特殊的榜样作用,激励感动着全旅指战员。在开荒战场上,战士们干起活来,像打冲锋一样,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山上山下,到处听见刀劈斧砍的响声,只见镢头挥舞,泥土纷飞,什么狼牙刺、老蒿子、蝎子草、羊胡子草……都在战士们面前纷纷倒下,一块一块新开的土地,在战士们脚下展现出来。有的战士被狼牙刺、荆棘梢子划破了脸,戳伤了手,他们包扎一下,又投入战斗。手磨肿了不喊苦,腿痛腰酸也不停脚。有时炊事员送饭来了,生产小组长却向前又指出一个目标:“同志们,再加一把油,挖到那儿再吃饭。”战士们一声呐喊,镢头像雨点一样,噼里啪啦拥向前去,一块新地片刻之间又开了出来。到收工的时候,战士们总要再发起几个“冲锋”,非要开到一个山洼或一个山峁才肯停止。

   在开荒中,为提高指战员开荒生产积极性,加快进度,全旅还开展了劳动竞赛。劳动竞赛一经开展就像春风野火一样迅速遍及整个工地,班与班提出挑战,排与排、连与连展开竞赛,359旅顿时掀起了空前的大开荒热潮。在劳动中,战士们个个不但干劲冲天,还个个献计献策,动脑筋,找窍门,有的用“火攻”战术,先烧野草,再来挖掘;有的用“打包围”战术,四面包围,向中间进展;有的用“突破”战术,中央突破,四面开花,先行分割,再分别“歼灭”……这些新创造、新办法得到了及时总结推广,以指导开荒,继续前进。因此开荒纪录日日上升,英雄人物层出不穷。718团3营模范班长李位,不但自己干得好,而且领导全班经常保持平均每人每日开荒1.5亩以上的纪录。他自己使用的那把镢头,足有5斤重,六七寸宽,高高举起,狠狠落下,一镢一大片。在一次比赛中,他一天开荒地3.67亩,激励了全团同志的斗志。九连连长白银雪,奋起直追,在连续15个小时的劳动中,开了5.46亩,获得了全旅第一名。中央警卫团战士杜林森决心要突破这个纪录。他身高力大,干劲足,技术高,善于使劲,又善于用气。他抡着大镢,一分钟里,能连续挖50多下,在一天里开了6.35亩,创下了更高的纪录。

    359旅全体指战员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在两三年之内,终使荒山变成米粮川,粮食堆成山。有个高老汉,手心里捏着一把谷子,向部队指战员倾注着无限敬佩的目光,喃喃地说:“当年诸葛孔明陇东屯兵生产,上占天时,下通地利,劳师动众几万人,费尽三江四海的力气,临了还是靠老百姓养活。今天,毛泽东手下的队伍,两手空空,竟在这万古荒凉的南泥湾,闹出这样大的家业。我要不是亲眼看到,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休想叫我点头啊。”高老汉放声大笑:“共产党、毛主席真是好,子弟兵到底是子弟兵啊,有了这样的好军队,日本鬼子不怕打不倒,国民党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到1941年底,全旅开荒1.12万亩,收细粮1200石,达到粮食自给1个月,经费自给78.5%。1942年,开荒种地2.68万亩,收细粮3050石,达到粮食自给3个月,经费自给92.2%。到1943年开荒10万亩,做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达到粮食、经费全部自给。1944年,全旅开荒达26万多亩,收获细粮36万石,缴纳公粮1万石,实现了每人生产6.1石细粮、1人1只羊、2人1头猪、10人1头牛的计划。此外,359旅还开展了多种经营,办起了畜牧业、运输业、商业,等等,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战士们自力更生,艰苦努力下,昔日满目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中共中央西北局赞扬南泥湾359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

   中央领导同志一直关心着南泥湾垦荒屯田运动的开展。1943年夏末,朱德对359旅的屯垦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你们359旅在王震同志的带领下,执行“南泥湾屯田政策”,3年来已取得伟大的成绩,这一成功经验,对我军有巨大的意义。1943年秋,毛泽东听说南泥湾大丰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立即安排了去视察的计划。他仔仔细细地把南泥湾看了一遍后,高兴地说:“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同志们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接着又说道:“因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如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为主。”

图片关键词

   359旅在南泥湾经过几年的垦荒屯粮,实现了生产自给、丰衣足食,部队兵强马壮,战斗力大大增强,很好地完成了守卫延安南大门,保卫党中央的任务。同时,南泥湾大生产,不但有效减轻了边区人民负担,发展了边区经济,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也有力推动了当时敌后各解放区广大军民的大生产运动。1942年冬,《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不久边区部队便立即提出了“向359旅学习”,要把自己的驻地变为“南泥湾第二”的口号,而战斗在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也纷纷提出了“要创造敌后的南泥湾”的响亮口号。最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是359旅在南泥湾垦荒中创造形成了“南泥湾精神”。

图片关键词

    感悟:“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直至今天一直是激励鼓舞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精神源泉。当前,我们的企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艰难时期,需要全体员工上下一心、迎难而上、共同克服,不断推进公司高质量的改革发展。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