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第一名共产党员”——侯绍裘

2021-02-03 21:57:23 2193

“松江第一名共产党员”雨花台烈士第一“人”,这是侯绍裘为人熟知的身份标签。但鲜为人知的是,工程师、科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新闻家这些标签也曾是他人生的可能选项。
  侯绍裘的一生短暂而又闪耀,就像一颗启明星,划破黑暗夜空,发出耀眼光芒.1896年6月4日,他出生于松江城内丰乐桥(今谷阳北路东近中山中路口)东堍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13岁进入华娄高小,17岁进入江苏省立第三中学,1918年8月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五四运动期间,他加入游行队伍,起草宣言、口号、文电,上街演讲,成为上海及全国学联的领导人。1922年秋,侯绍裘加入国民党,1923年秋,又正式加入共产党,成为松江第一名共产党员。在国共合作期间,他担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常委、中共党团书记等职,积极发展国共两党组织,推动国共合作。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加快反革命步伐。4月2日至9日,侯绍裘率领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与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一系列斗争,10日不幸被捕。
  他严辞拒绝“江苏省主席”职位的诱降,备受酷刑、宁死不屈,后惨遭杀害,成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牺牲的第一批烈士。
  根据家人、朋友回忆,临行南京时,侯绍裘向同志们告辞,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笑着说:“这次去南京,要同反革命势力决斗,吉凶未卜。我的脑袋也不晓得能保住多久,恐怕没有回来的一天喽!”在家里刚要出门时,孩子们跑出来牵住他的衣袖说:“爸爸,你别走……”但他还是毅然诀别了家人。
  侯绍裘是一名共产党员,但同时也是父亲、丈夫和儿子,有儿女情长等牵绊。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情感,而是在于他们做出了很多人不敢做的选择。
  人生是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年轻的时候,侯绍裘就经过了很多选择:从选择无政府主义到选择三民主义,最后选择共产主义,这是道路的选择;生命最后关头,面临反动派的屠刀时,是选择成为江苏省主席,还是成为雨花台烈士,这是生死的选择。
  其实,他的人生还面临着许多其他选择:
  他或许可以像同学、同乡,后成为中国公路泰斗的赵祖康那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1919年南阳公学土木科一年级的成绩单中,赵祖康位列第六名,侯绍裘名列第一。
  他或许可以成为科学家、翻译家。他曾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翻译德国人写的《蚕丝概论》,编写《自然科学常识》。
  他或许可以成为教育家。他曾先后任教于松江景贤女中、宜兴彭城中学、苏州乐益女中,还担任过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他也有可能成为像史量才那样的报业巨子。他创办的《问题周刊》《松江评论》《松江国民日报》《劳动界》等报刊,都曾风靡一时。
  可是,多才多艺、丰仪俊秀的侯绍裘没有选择以上任何一项职业,而是选择成为一位革命家,他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但他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往往具有悲剧色彩:播种,但是不参与收获,英雄信奉的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最终,侯绍裘用31岁年轻的生命践行了自己“以最多数人之最大幸福为人生最终目的”的初心和使命。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