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站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馆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经过一轮全面升级改造后,已经于2019年7月1号重新开馆。新展馆的设计可谓独出心裁,史料更翔实,场景设计更生动。更有各种炫酷“黑科技”,颠覆你对传统博物馆的认知。全面从“声光电”重现当年那场惊心动魄“大营救”。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坐落于白石龙老村1号,是当年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的发生地。纪念馆以翔实的图文史料、生动的场景设计再现了这一伟大壮举。近年来,纪念馆先后被授予“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教育基地”、“深圳市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深圳两个首批省级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之一。
一号馆
一号馆包括了一到四个大篇章,主要展示了本次大营救的背景。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后,大批知名人士滞留在香港,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迅速组织游击队营救。

二号馆
二号厅白石龙天主教堂,是大营救任务部署会会议的旧址。1942年1月6日,尹林平从香港回到白石龙,召集梁鸿均、曾生、王作尧、杨康华等人在天主堂开会,传达党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电报指示,部署东江游击队营救和护送文化人士工作。


三号馆
三号展馆生动地展现了大营救最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港九大队为了安全撤离文化精英,开辟了三条水路和一条陆路撤离交通线。在营救文化人士、民主人士和盟军安全脱险的背后,数以千计的无名英雄默默奉献,有些人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展馆亮点
展览内容主要采用当事人的回忆录、口述史和档案资料,共采集历史事件及相关营救者和被营救者的图片超过450幅,主要来源于广东省档案馆、深圳市史志办、深圳市博物馆以及兄弟馆的档案资料。此外还采用了2008、2009年CCTV10大型历史记录片的部分内容作为补充。



科技体验元素加入
加入了立体多媒体电子沙盘、弧形影院、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等“声光电”科技元素,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陈“严肃、冷漠、沉闷”的印象。




场景设计生动有趣
展陈的布置采用场景化设计,共设有两个场景化展示区,一个是在当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部——白石龙天主堂研究部署大营救方案的场景,另一个是在香港铜锣湾避风塘驳船码头小船中茅盾夫妇等人准备“横渡”九龙红磡的场景。精细的设计,仿佛带领大家重回当初的岁月时光,身临其境,见证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