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的四次败仗之青杠坡战斗

2021-02-01 19:50:08 许红艳 157

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

 

  1956年,毛泽东在说到打仗时,讲人是没有不犯错误的,打仗也会有打败仗的时候,说自己这一生也打了四次败仗:高兴圩、南雄、土城、鲁班。毛泽东清醒地分析了青杠坡战斗失败的原因,他认为遵义会议一结束就提反攻,就提决战,是不明智的、不理性的。敌人内线作战,力量雄厚;红军外线作战,人员装备不足;川军以逸待劳,人地两熟;红军则长途转战,人地生疏。长征本是战略退却,在此情况之下动辄反攻、决战,就违背了自己保存实力以图发展的初衷。

 

  青杠坡战斗遗址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在土城镇东北约3千米。以青杠坡战斗为核心的土城战役,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亲自指挥的第一仗,是导致红军四渡赤水的直接因素。2002年,老红军、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了“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名。

 

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

青杠坡战斗遗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原定执行《渡江作战计划》,经习水从泸州至宜宾一线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1月28日晨,红军在青杠坡与川军展开激战,毛泽东等到青杠坡附近的大埂上指挥。在这场战斗中,后来的二代中央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飚、张爱萍),七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董必武、林伯渠、邓小平、胡耀邦、邓颖超、贺子珍、康克清以及数百位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可以说凡是参加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所有指战员,都投入到这场战斗之中,在枪林弹雨中经受了极为严酷的考验和磨练。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分别从土城的浑溪口、蔡家沱以及赤水的元厚沙沱西渡赤水河,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青杠坡战斗,是红军在遵义会议召开后,由毛泽东重掌军事指挥权后进行的一次大战,是一次主动求战,意图围歼追敌的一场恶战,,青杠坡战斗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扎西会议总结时所说:“由于敌情不准,误将六个团当成三个团,加之低估了川军战斗力,形成了拉锯战、消耗战,我军没有歼灭川军反而受到很大损失,不合算”。

 

  青杠坡战斗是我军军事战略上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转败为胜的分水岭,因此,青杠坡战斗后,实施的四渡赤水,正确处理打与走的关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是为了更好的打,从而化被动为主动。此后的两个多月,红军四次飞渡赤水河,穿插于敌重兵之间,驰骋于川滇黔边广大地区,跳出了四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写下了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出奇制胜的得意之笔。实现了军事斗争和重大转折。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