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父母”

2021-02-01 10:01:21 杨丽 2028

    邵清华,女,191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1937年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曾任抗大区队长、指导员。毕业后先后担任三边分区妇联副主任、绥德分区妇联 主任。1942年在安塞县第二届参议会选举中,24岁的邵清华高票当选安塞县长,成为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位民主选举的女县长。当时安塞是中共中央一个非常 重要的后方革命基地,高等法院等中央机关和边区兵工厂、纺织厂等20多个单位先后设在这里。她到安塞任县长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对她说:“你做妇 女工作时很有魄力,对搞好县长工作也应有勇气。中央领导同志很关心和支持你,你更要以实际行动努力工作。”“过去你只是做妇女群众的工作,今后是一个县的 ‘父母官’,男的女的各种人的工作都要做,这就要更广泛地联系群众,深入实际,多做调查研究。到了新的岗位上,在各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特别要注意和当 地干部搞好团结,才能担负起党交给你的重任。”林老的教导,她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走村串户探访实情,智解突发抢粮案

    粮食是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物资之一,邵清华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起抢粮事件。事情发生后,她立即派保安科干部协助区、乡干部和民兵控制局面,维持治安秩序,制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还告诫凡是抢了粮的要自动退回抢的粮食,并表扬了报告情况的积极分子。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边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 视,并立即派干部进行调查。安塞县政府也参加调查。当时有人说,边区政府给安塞县分配的征粮任务太重了,还有的说延安吃饭的人太多了,得减少人,才能减少 征粮的任务。经过调查弄清了策动抢粮和造谣的人确实是别有用心的。的确,1940年前后陕甘宁边区条件较为艰苦,一方面由于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另一方面由 于机关人数大幅增加,这样,“救国公粮”逐年递增。在当时,边区征收“救国公粮”是最重要的一项政治任务。它的推进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边区政府是否巩 固,甚至关系到中共中央和前线军队的生死存亡。老百姓对公粮本身并无异议。但是,由于公粮逐年递增、负担加重,引起老百姓的不满。群众议论纷纷,怎么办?

    于是邵清华深入农村,走村串户亲自了解情况,看看老乡的碗里,又看看老乡的锅里,再看看老乡的面缸、米缸。她明白了:春荒严重地影响了春耕生产,有些群 众连锅都揭不开,吃的是野菜汤。而且六区化子坪乡指导员张彦和粮库的一些行政干部,明知群众吃饭有困难,不积极想办法为群众借粮,反而暗地唆使群众抢粮, 蓄谋已久企图乘乱掩盖他们平时非法盗窃粮食的罪行。他们事先煽动一部分人作案,事后制造谣言,诽谤政府,蛊惑人心,扰乱秩序。

邵清华调查清楚后,一方面,连夜起草文件,请求边区政府援助,要求减征公粮、借粮借草以度灾荒。边区政府很快采纳了她的建议。决定将当年公粮免征, 还拨给安塞县粮食100石,农业贷款20万元(边币),并同意县政府出借一部分谷草。邵清华生怕不够分摊,又动员机关干部将当年口粮抽出60石,借给农民 度春荒。另一方面,从重处理贪污盗窃国库公粮的坏分子,然后在本区和附近地区展开遵守边区政府法令的教育,特别着重教育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带头遵纪守 法。对于抢粮食的人分两部分处理,对那些不明真相、受骗上当的农民,经过批评教育,只要认识错误,表示今后改悔决不再犯,除责成他们退回所抢粮食外,不再 追究,如给抢粮事件的挑头者尚迎春做思想工作,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那些流氓,除退回所抢的粮食外,还分别将其交到区、乡政府,责成村政权和民兵监 督他们劳动改造。为了使该类事件不再发生,她还在全县正面开展了守法教育,教育干部把完成国家任务和为群众服务结合起来。让他们知道:上级为我们布置的工 作都是为了群众的利益,不过有的是为群众长远的利益,如征粮、征兵等,当然这也是人民为政府应尽的义务;有的则完全是为群众的当务之急布置的工作,如组织 群众搞大生产、救济、办学校等。

    拓展思路细策划 超额征收爱国粮
  邵清华来之前,安塞的征粮任务经常不能按时完成,而且还发生过抢粮事 件。她到安塞工作后,首先抓这个问题。她先找到在安塞工作多年、正直诚实的财务科宋科长调查了解,宋科长说不是任务重而是有的干部只强调困难。她又下基层 找到一区乡长王怀义,这是一位朝气蓬勃、很有责任心的青年,他肯定地说,就是如数完成了征粮任务,群众的余粮也够吃。征不齐公粮,一是有些干部怕困难,怕 做群众思想工作;二是有些干部方法简单,态度不好,对不按时交粮的老乡随意克扣,引起了群众的反感。根据了解的情况,10月份,邵清华就安排进行调查统计 粮食收成,并在下半月由县上派出干部到各区调查了好、坏与中等的乡村收成比例,以便做征粮参考。11月份,又及时召开了科、区干部会议研究、讨论,成立了 征粮委员会,并由县长、县委书记任正、副主任。为了统一思想,征粮委员会前后召开8次会议。首先是分工和拟定干部会议议事日程,研究边区征粮条例如何在乡 村执行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其次是召开区级联席会。第一天是时事报告及报告征粮、征草意义及如何保证任务完成,并由银行来人安排农贷问题。第二天财政经济政 策报告。第三天订立各种条例。第四天大会讨论。第五天结论,并按照各区情况将征粮任务进行分派:一区3100石,二区3550石,三区1800石,四区 3450石,五区1600石,六区1000石,七区500石。最后,召开区至乡的会议,组织区征粮委员会及工作队至各乡,先召开乡参议会讨论征粮工作,再 由所有参议员分赴各村调查,然后由参议会确定各村征粮数目,最后由村民大会确定真实数目。为了全面推开征粮工作,邵清华和各科科长每人负责一个区领导开展 征粮工作。他们在各区分别选择一个行政村进行征粮调查,确定起征点。以六区二乡二行政村为例,以往采用民主摊派方式至多可征60石,按调查结果可征100 石,结果因为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得好,征到了140余石粮食。不但完成了本村的征粮任务,还完成了本乡(共5个行政村)征粮任务(254石)的半数。
   为促进征粮工作,邵清华还号召各区乡争创征粮工作模范。当时,安塞县一区、七区先后开展征粮竞赛活动。一区在乡长联席会上,首先由五乡乡长张鸣凤向四乡 挑战,挑战书称:一、要在调查公粮时完成一切尾欠工作;二、要保证于农历腊月二十日前公粮全部入仓,公草全部入站。三乡乡长郝登才向二乡挑战,二乡亦接受 挑战。七区在乡长联席会上定出竞赛条例:一、保证选好粮草,提早完成任务;二、调查确实,保证公平合理地负担;三、保证不命令,不包庇,不耍私情。当时七 区离县城最远,山路崎岖,干部大部分不愿去催粮。邵清华和路岩(和她一起从延安到安塞工作的女子大学的学生,也是一位女干部)亲自步行下去,当地老乡特别 热情,这家争着拉话,那家拉着吃饭。这个区的干部力量弱,她们就协助干部做工作,向群众宣传:党中央在我们这里,要抗日就需要粮食。群众心里亮堂了,争着 交公粮。在分配任务时,对有一定困难的农户减轻任务,对确有困难的家户,不仅少征或不征公粮,政府还想法调剂,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就这样,安塞县完成了 征粮工作。
  加强组织运咸盐 官民两利作贡献
  盐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特别是 1940年前后,由于国民党对边区进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边区政府只能组织群众把盐池的优质盐运出边区,换回药品、布匹和军需用的一部分军用器材。 1941年,边区政府分别安排给安塞1.8万驮和4000驮运盐任务。安塞县绝大部分人没有长途运输的习惯,只有个别专业跑运输的脚户。由于这项工作难度 较大,边区政府要求各县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接到运盐任务后,邵清华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多次和干部群众研究具体办法,使群众都能明白运 盐工作的意义、作用、方法。在第一批运盐工作中,以比较有经验的脚户为骨干,以有骡、马等牲口的人家为主,组织运输大队和分队开展运盐工作。第一批运盐于 8月中旬胜利归来,驮回来的盐在20万斤以上,多运往延安销售。第二批运盐为公盐,全县动员牲口达数千头,牛多驴少,于8月15日至20日全部动身前往盐 池。
  第一次完成任务后,她们又及时进行总结,有关各户有了一些收入,运输费用得到补偿,群众的辛苦得到了安慰,表现好的还受到了表扬和奖励。群众都说只要政策好、办法对,我们再辛苦点也愿意,任务再困难也能完成,从此以后,运盐工作就比较顺利了。
   1943年,边区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邵清华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注意不够,就提出:“要完成的任务,必深入地宣传、动员和组织,在群众中、同时也在工作 同志中,来一个思想意识上的转变。”她亲自参加区乡会议,传达高干会议的精神;亲自研究和调查农贷发放的情况及对生产的具体影响;亲自安置移民难民,帮助 合作建立运输队。在这些工作中,她不放松向群众宣传的任何一个机会。在与同志们分享她自己的工作经验时,邵清华说:“只要坚决地执行上级指示,倾听群众意 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中的问题一定都能解决。”
  1941年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盛赞她:“彼为二十五岁之女青年县长,该县在她主持 下,一切均井井有条,成绩斐然,深受该县民众之欢迎。”1942年重庆的《新华日报》也称赞她:“年轻的女县长邵清华女士,到任之后,处理了几个案件,在 市镇向群众讲了一两次话,不久就德声大振,在老百姓心目中成了真正的‘民之父母’了。”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