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的铁匠炉

2021-01-31 11:24:49 杨丽 2057

   在南泥湾,战士们争先恐后地参加劳动。

  1941年,359旅719团的特务连响应号召,开进南泥湾九龙泉,开始了向荒山要粮的战斗。

  当战士们放下背包,发现开荒工具非常短缺。特务连小刘和老赵就只能合用一把镢头,大家都渴望能一人一把镢头,不想别人干活时自己只能在旁边看着。一 天,小刘听说用废铁可以从牛武镇街上铁匠师傅那换到镢头,就悄悄抽空捡废铁,跑了50里路,在铁匠师傅那换来一把镢头。老赵看到小刘崭新的镢头,惊喜地 问:“从哪里搞来的呀?”小刘眨了眨眼,神气十足地说:“自力更生的呗!”并告诉了老赵实情。

  这件事如同响亮的冲锋号,把全连都轰动了。同志们蜂拥而来,摸着这把闪闪发亮的新镢头,羡慕得不得了。连党支部号召全连同志向小刘学习,掀起了一个 捡废铁活动热潮。一天,小刘在山上找废铁时碰到一位老大爷。这位大爷热情地指点说:“往前走翻过一座山有个破庙,庙里有一个破钟,可以用。”小刘回来给同 志们一说,大伙兴奋得直奔破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足有300斤重的破钟抬到连队。第二天,大家把铁钟砸烂装袋,用骡子驮到牛武镇。铁匠师傅一听八路军换 铁打镢头,就把全部家当搬了出来,总共才200多斤熟铁,都要送给八路军。老赵说:“我们少拿点,留下一点你们用吧。”铁匠师傅说:“熟铁给你们打锄头, 生铁留下我们铸犁,咱们都是为了大生产呀!”铁匠师傅把熟铁全给了他们,还借给他们一把铁钳子。

    连党支部立即决定成立一个铁匠部。党支部组织了3个组:木工组动手做风箱,背炭组去延长背煤,铁工组去找铁锤和铁砧子。小小铁匠铺开张了,老赵是这里唯一打铁出身的战士,就成了大家的师傅。

初春的陕北,十分寒冷,但抡锤打铁的战士已汗流浃背。小刘学得最虚心,他目不转睛地看着,不住口地问,手不停地干。大家不分昼夜地战斗在炉火前,没 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第一把镢头终于打成了。连首长和全连同志都兴高采烈地前来参观,小刘和老赵兴冲冲地拿着新镢头在地里试了试。这一试,周围参观的人像断 了弦的胡琴,顿时失去了笑声,都不吭气了。原来是镢头刃上没有加钢,挖地一点也不利,碰到个小树根,就卷了刃子。没有钢,打的镢头不能用,这又让大家着急 起来。在这人烟稀少的荒山里,哪来的钢呢?气得小刘又情不自禁地骂开了顽固派:“顽固派真把人给害死了。”

正当大家为钢而伤脑筋的时候,营部送来了一封信,连长拆开一看,兴奋地连声叫好。大家一问,原来是前方的同志知道边区部队生产缺少工具,打镢头没有 铁和钢,在战斗中拆毁了敌人的铁路,把钢轨截成小节,给运回来啦。延安的群众也给运送来了原料。这一下可解决了大问题,同志们立刻重新开炉,加钢!小小铁 匠铺又热火起来!

    在一片叮当声中,一把把锋利的新镢头诞生了!战士们把它们磨得明光发亮,到地里试验,嘿!又锋利又硬实,胳膊粗的树根一镢头就砍断了,镢头刃子一点 也不卷。小刘高兴得拿着镢头,使劲地跳起来发狂似地喊:“成功啦!成功啦!”同志们都乐得笑起来,齐声说:“春前一把镢,秋后十石粮,有咱铁匠铺,丰收在 眼前!”

这口铁钟换来的熟铁,一共制造了70把镢头。加之同志们用捡的废铁制造的,半个月后,全连每人都有了一把镢头。老赵和小刘他们一鼓作气,又动手打了锄头、斧头、镰刀、铁锨、铲子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最终实现了“自力更生样样有”。

特务连的战士们用自己生产的工具,以极大的热情开荒生产,每天都出现劳动先锋,开荒的纪录不断刷新,最终全连都超额完成生产指标。4班班长梁生玉用 战士们自制的镢头,一天就挖了3亩荒地,被评为边区劳动模范,出席了边区劳模大会,光荣地见到了毛主席。第二年,特务连生产的粮食不但够吃,而且还有剩 余,每个人上交了两石谷子,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359旅特务连小小的铁匠炉,不仅仅解决了战士们的生产工具,更体现了战士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制造工 具的创业精神,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拼搏进取精神正是南泥湾精神的真实体现,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把荒无人烟的南泥 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