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起义:开启黎族人民跟着共产党的革命新路
2021-01-27 18:18:14
2053
这是一座面容沉静、目光坚毅的半身铜像。铜像矗立于白沙起义纪念园一隅,大理石基座上楷书题“ 黎族人民领袖王国兴”9个字。
1943年,正是王国兴带领饱受国民党迫害的黎族 苗族群众揭竿而起,发动了震撼全琼的白沙起义。这一壮举不仅为琼崖特委开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和解放海南岛创造了有利条件,更开启黎族人民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新路。

风云激荡七十余载,曾经贫穷落后的黎村苗寨早已换了新天地。
不堪压迫,白沙举义旗
拂晓前的深山黎寨,平静之下暗流涌动。伏耳听见鸡鸣二遍,来自白沙、元门、牙叉等乡的4000余名黎族群众终于按捺不住,手持粉枪、弓箭、钩刀和锄头、木棍,如同决堤之水般朝国民党反动派冲杀而去。
这一天,是1943年8月12日。这一刻,他们已经等了太久太久。
时光回溯至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日军铁骑践踏琼岛,为保存实力,琼崖的国民党当局龟缩至 五指山山区一带。仅白沙县就聚集着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部、琼崖专员公署以及 儋县、临高、感恩等8个县政府。他们畏敌如虎,却对手无寸铁的黎族苗族同胞耍起了威风。
“那时候‘国贼’经常来村里催粮收税,奸淫掳掠更是常有的事。”家住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的王玉娥,苍老得已经记不清自己的年龄,唯独难忘这段屈辱岁月。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迫害,她甚至忍痛在自己清秀的脸庞上文满了青色花纹。
黎族苗族同胞步步隐忍退让,国民党则愈发变本加厉,不仅巧立“抗战粮”“官长粮”“参议粮”“军服费”“草鞋费”等名目横征暴敛,更制造了多起触目惊心的屠杀惨案,一时间无数村寨沦为“无人村”。

是继续忍辱偷生,还是另寻生路?
黎族头人王国兴在乡亲们的呼声中找到了答案:不反抗、不斗争,就只有死路一条。
1942年,王国兴多次召集各保保长秘密商议起义事宜,最终决定于1943年8月17日卯时揭竿起义。然而距离约定的时间还有5天,白沙一区的男女老少们出于形势所迫,实在忍无可忍,提前打响了第一枪。至此,以黎族人民为主、有苗族群众参与的白沙起义终于拉开序幕。
锈迹斑斑的粉枪、木制的黑色弩弓、弯弯的牛角号……如今到访白沙起义纪念馆,一件件文物藏品安然陈列在玻璃橱窗中。与它们互相对视时,脑海中悄然回放起当年的一幕幕:密林深处,起义号角吹响,飘扬的旌旗、呼啸的箭矢与挥舞的柴刀交织在一起,汇聚成消灭贼寇的滔天巨浪。
8月12日至8月26日,白沙各区2万余名黎族苗族同胞分多路参与战斗,共打死打伤国民党军政人员300余人,缴获枪支、子弹一大批。历经半个月的激战,驻在 白沙县境内的国民党军政机关和部队被全部赶出,起义取得初步胜利。
辗转曲折,一心跟党走
然而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仅为当地百姓换来一个多月的宁静。
1943年9月底,不甘失败的国民党调集1000多兵力,分为三路,向白沙人民猖狂反扑。原本以为敌人不敢再来,起义军没有战斗准备,加上武器简陋,又缺乏军事知识,伤亡十分惨重。

在王国兴、王玉锦等人的带领下,弹尽粮绝的部分起义队伍撤退到什寒山和鹦歌岭一带。彼时,正适逢山区雨季,坚持旷日持久斗争的起义队伍已是衣不蔽体,国民党展开血腥屠杀的消息又不时从山脚下传来,几乎快要将黎族苗族同胞逼上绝路。
族人的活路到底在哪儿?王国兴和起义群众们突然想起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打“国贼”的故事,很快下定了决心,“找共产党去!这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