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解放纪念塑像及海珠广场

2021-01-26 21:54:47 1498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之一,保存着大量的红色印记。为挖掘红色故事,缅怀红色先辈,继承红色传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带您探寻一处身边的红色印记,邀您一起追忆中国共产党从走上历史舞台到取得革命胜利的峥嵘岁月。

图片关键词

越秀区海珠广场上的广州解放纪念像。

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它凝聚了城市历史,浓缩了地域文化与艺术,可以这样说,一座好的雕像,除了能彰显着城市品位,还能让人们借此来追忆过去的岁月,珍惜眼前的现世安稳。越秀区海珠广场上,就矗立着一座代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民子弟兵雕像——“广州解放纪念像”,它不仅代表着广州胜利解放,更亲眼目睹了广州是如何在风雨兼程的改革开放40年间,华丽锐变。

兴建:纪念广州解放 成为佳话盛景

像高11.5米,肩背小米袋、左挎驳壳枪、腰围子弹带、右手持步枪、左手抱花束……这个虽一身征尘未洗,但却面带笑意、雄姿英发的解放军战士形象,广州人民可谓最熟悉不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眼前的这座“广州解放纪念像”其实并不是它最初建成的模样。

图片关键词

据广州文史记载,1949年10月14日下午6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先头部队从广州北郊攻入广州市区,第四兵团、第十五兵团在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的指挥下,突破国民党军防线,自此,广州宣告胜利解放。1959年,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提出要建立广州解放纪念像来纪念广州解放十周年,次年10月举行的奠基仪式上,叶剑英元帅也参与了活动并作重要讲话,后更将讲话的文稿埋在奠基石之下。此后两月,由近代名雕塑家尹积昌设计、全身为花岗岩石雕凿而成的“广州解放纪念像”终在海珠广场中央落成,成为当时广州的一大盛景,在1962年,其和海珠广场更以“珠海丹心”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佳话广传。

图片关键词

重建:曾遭拆毁 40年前破土重建

然而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这座承载着广州人民对子弟兵深厚情感的纪念像被当时的“造反派”蓄意拆毁,像身还被拆成石块散落一地,只剩下埋着叶剑英元帅讲话稿的奠基石独留原地。为了保存和保护广州纪念像,海珠广场的园林建筑工人们偷偷把散落四周的像身石块藏在陵园西路旁边的草丛里,此后年复一年地在奠基石四周按季节摆放不同的花卉来代替“广州解放纪念像”,提醒人民不要忘记以血肉之躯为广州带来胜利解放的人民子弟兵。

文革结束后,广州市政府成立了“广州解放纪念像领导小组”担任该雕像的重建工作,由于旧的广州纪念像被拆毁的难以复原,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终在108个设计方案中选择了由著名雕塑家潘鹤与梁明成两人的设计方案,于1978年11月16日正式开始破土重建,最终的成品也就是我们现所看到的“鲜花加步枪”的英雄战士形象。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现状:城市文化资产 见证岁月静好

“很少有一个城区,能像越秀区这样,在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400多座雕塑,这在全国的城区当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潘鹤曾这样评价过越秀区厚重的雕塑文化。的确,一个城市里仅有高楼大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不受时间考验的历史文化资产来为这个城市积淀丰厚的人文底蕴。

眼下,无论是前来追溯广州解放之路的青少年学生,还是探究羊城历史的中外旅客,他们的行程单上都少不了要到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前,细细品味雕刻于塑像底座、由叶剑英元帅题书——“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广州解放纪念”这16个大字。生活在此附近的居民更是早已习惯每日在战士雕像的注视下,日出而作,日落欢歌,以安居乐业来回报当年曾以血肉之躯为广州解放奋勇拼搏的解放军士兵。而在未来,这座雕像也将继续坚守在原地,见证广州踏上更加飞跃式的发展道路。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