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登贤:中共东北抗战奠基人

2021-01-24 22:18:26 2090

   

    他,长方脸、高颧骨,厚唇、宽肩、阔背……敦实得像块基石。一张憨厚朴实的脸上,透着果敢与坚毅;两颗不大的瞳仁里,放射着执着与倔强的光;一对眉宇之间,凝聚着深邃与智慧的思考。他就是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
图片关键词

    一提起东北抗日联军,人们往往都很熟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等著名抗日英雄的名字及其英勇事迹,但很少有人知道抗日联军最早的创始人罗登贤。因为,他牺牲早、宣传少,许多往事如烟散去,鲜为人知,其名字也几乎被人淡忘。罗登贤,1905年生,广东南海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过著名的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1928年5月至7月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1928年7月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曾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全国总工会常委。1931年春,任中共中央驻东北代表。1931年12月至1932年6月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领导创建东北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由此不难看出,“九.一八”事变后,当时罗登贤同志是中共东北抗战的最高领导人和奠基人。
             
临危受命 超负荷承重

    建筑师对基础设计,不仅态度严谨,而且计算精确。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保险系数。然而,罗登贤这块基石,承载东北抗日斗争的重任,却没有一位保险系数,也不是正负相抵的零起点,而是超负荷地承重。

    1931年秋,“九.一八”事变不久,在哈尔滨道外区头关街牛甸子岛上的共产党员冯仲云家,罗登贤召集了北满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会议。在会议上,罗登贤庄严表示:“蒋介石国民党以不抵抗政策出卖东北同胞,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与东北人民同患难,共生死,争取东北人民的解放。”“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的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抗争。”罗登贤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还严肃地强调:“党内不允许任何人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如果谁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恐惧动摇分子,谁就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罗登贤是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1928年,在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时候年仅24岁。工人出身的他虽文化程度不高,但学习能力非常强,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与陈潭秋同为周恩来在组织工作方面的助手。1931年春,罗登贤被党中央派往东北工作,化名达平。瘦瘦高高的罗登贤看上去和蔼又严肃,讲一口北方话,偶尔有广东口音。同年4月,中央又派魏抱一(即李实)来东北巡视。罗登贤、李实和满洲省委的同志,当时已经感觉到东北的情况与关内不同,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武装侵略已经非常明显,并及时向党中央作了汇报。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宣言。22日,党中央又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指出:“特别满洲更应该加紧地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加紧在北满军队中的工作,组织它的兵变与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1931年9月,任中共中央驻东北代表的罗登贤和满洲省委的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分析了当时形势和这次事变的性质,于9月19日、9月21日连续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的宣言和决议。 当时形势十分险恶,11月间,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秘书杨先泽被捕叛变,中共满洲省委机关遭到破坏,省委书记张应龙和军委书记廖如愿被捕。1931年12月,罗登贤临危受命,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直接领导东北的抗日斗争,并将中共满洲省委从沈阳迁到当时尚未陷落的哈尔滨,当时李杜、冯占海的部队均在哈尔滨。正确的工作策略和全民抗日救国热情的高涨,使党组织和其他抗日组织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东北三省沦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东北三千万老百姓无人拯救,可怕的是,对反满抗日没有信心,可怕的是,沦陷区的抗日组织没有统一的领导。罗登贤不愧是早期入党的领导人,他攥紧拳头,暗下决心,一定要当好东北武装抗战的基石。

城市农村 两手打基础

    夯,是一种古老笨重的筑实地基的工具。罗登贤领导中共满洲省委一班人将“夯”一齐抬起,喊着统一的号子,朝东北这块满目疮痍的大地砸下去,并且一“夯”接一“夯”地砸着。从农村到城市,深深地牢牢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超负荷承载毕竟是相当艰难的。

    在组织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罗登贤和省委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在城市中,进行反日宣传和发动罢工斗争;另一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组织发动东北人民开展反日游击战争。他经常奔走在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地。在他的领导下,沈阳、鞍山、抚顺等地的工矿区数万名工人举行反日罢工,长春砖窑工人,中东路、呼海路、吉沈路、哈尔滨电业工人及大中专学生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日斗争。磐石、珠河等地的农民曾多次举行反日大示威,东北各地的农民进行了规模很大的农民武装暴动。 当时的东北“义师如潮”。义勇军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是东北军的一些将领,在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浪潮中,在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强烈要求抗日的推动下,拉起队伍抗日。如黑龙江省的马占山、苏炳文,吉林省的丁超、李杜等。第二,是东北军与民众结合组织起来的义勇军。如吉林省的王德林,辽宁省的唐聚五、郭景珊、邓铁梅等为代表的抗日救国军或自卫军。第三,是农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团体。如大刀会、红枪会、自卫团等。第四,是抗日“山林队”。“山林队”是以报山头、报号为名义的民众抗日武装。罗登贤领导满洲省委胸怀大局、审时度势,积极支持和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根据各种抗日义勇军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策略,组织这些队伍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如对吉林抗日救国军王德林及其所部吴义成、孔宪荣等队伍,满洲省委先后派遣共产党员李延禄、胡泽民、孟劲清、金大伦、周保中等去开展抗日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李延禄担任了王德林抗日救国军参谋长和游击司令,胡泽民担任吴义成部前方司令部参谋长,周保中担任救国军前方司令部参议、抗日救国游击军总指挥等。

    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基础,虽然不断在夯实,但是,罗登贤领导的中共满洲省委成员们仍抬起“夯”这个笨重的工具,喊齐号子,用尽全身力气,不停地“夯”着……他相信夯实的基础,终究能够撑起超负荷地承重。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