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福建龙岩的红色教育基地
福建省龙岩市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和著名侨区,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重要聚集地,也是中国著名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长征出发地之一,七个县(市、区)均为中央苏区县,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赞誉。因“古田会议”的召开遗留下来不少的红色教育基地,下面红色传承小编为您列举一些主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1.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在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议下于1986年建立的,是我市唯一的一座综合性的社会历史类博物馆。该馆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中城绿树成荫的虎岭山北侧,占地面积约25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主楼是具有民族风格的楼厅式建筑,气势恢宏,高大壮观。馆内十二个陈列展厅错落有致,厅外荷花池碧水涟漪,花草簇拥,幽雅恬静。单位级别设置为副处级,行政隶属于市文化与出版局,现有人员编制15人,内设办公室、文物科、资料科、保卫科和宣传接待科室,同时加挂龙岩市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2. 闽西革命烈士陵园
在福建省龙岩市城区虎岭山上,有一座庄严宏伟、布局严整、颇具特色的园林化烈士陵园。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由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之一。是闽西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闽西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的故乡。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这里的每一座山林都迷漫着战火的硝烟,这里的每一条河流都陪伴着红军勇敢战斗!
3. 漳平象湖红色革命旧址群
漳平象湖红色革命旧址群位于漳平市象湖镇杨美村,拥有多处珍贵的红色革命旧址,其中荣福堂墙壁上至今完整保留着1929年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途经杨美村时,红军战士购买大米写的留款信。这封留款信是全国现有保存最完好的唯一一处,是当年红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漳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红色革命旧址群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把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作为实施“旅游兴市”战略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抓实。
4. 何叔衡烈士死难处纪念亭
何叔衡烈士死难处纪念亭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濯田镇梅迳村。何叔衡烈士死难处纪念亭为六角亭建筑,占地面积112平方米。亭内置纪念碑,纪念碑于1964年1月建成,1992年2月移入,碑高2.5米,座高0.6米,正面刻着董必武题字“何叔衡烈士死难处”。1935年2月24日凌晨,何叔衡、瞿秋白等一行从江西来到长汀水口,准备前往香港转赴上海就医,不料被国民党“清剿”部队发现。突围中,何叔衡为了不拖累大家而纵身滚下山崖,壮烈牺牲。
5.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隆重召开,0福建省委、团省委和工农群众团体代表1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派代表任弼时出席并指导大会。张鼎丞主持大会。大会通过了《土地问题》、《实行劳动问题》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宣言,正式宣告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选举产生大会执委35人、候补委员13人,主席团执委9人、张鼎丞当选主席,阙继明、张思垣为副主席,历任主席还有钟循仁、吴必先。
6. 红军长征第一村
二万五千里长征零公里处、红军长征第一村--钟屋村位于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屋村。松毛岭战斗指挥部旧址暨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建于清初。占地面积314平方米,厅堂式建筑。1934年9月,为保卫苏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近万名闽西地方武装在中央苏区“东大门”松毛岭阻击数倍于已的国民党军“围剿”,浴血奋战七天七夜。9月30日,红九军团等撤离阵地,在中屋村观寿公祠前举行誓师大会,告别乡亲,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7.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陵园坐落在福建省长汀县西门街罗汉岭,占地面积17510平方米。面临长汀县城大街,背靠罗汉岭山麓,广场宽大,花木锦绣,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建于1952年,文革期间遭人为破坏。1985年6月18日,为纪念瞿秋白就义50周年,举行了新建纪念碑揭碑仪式,碑通高30.59米,砖混结构,贴金碑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题写,大理石碑文由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撰写。2001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列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