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 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原名鸦关、乌鸣关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处,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俯看如银蛇下山,呈弯道盘旋,计有24个弧形拐弯,全长4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极其重要的一段,素有“抗战生命线”之称。二十四道拐蜿蜒盘旋至关口,雄、奇、险、峻,堪称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
抗日战争开始后,贵州成为了抗战大后方,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经济物资,尤其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来自东面、东南面及南面的交通运输线断绝。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1941年,美国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陆军战时生产部安南办事处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军和安南民工对“24道拐”进行整改修造,工程设计、监督、施工均由美军公路改善处派员全面负责指挥。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由连长麦顿负责,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维护整改任务,保证了援华物资运输畅通。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
1938年2月至1942年初,在3年多时间里,负责战时后方运输的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管理局在重庆至贵阳、贵阳至昆明间,投入了四个大队约800辆卡车担负运输任务,运输抗战物资到前线。抗日战争中后期,每天平均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汽车,昼夜不停的经过晴隆“24道拐”,晴隆县城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超过45万吨物资通过史迪威公路进入抗日战场支援抗战,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四道拐作为抗战时期唯一一条通过贵州把物资运往重庆大后方的交通要道,发挥的作用是永不可磨灭的,是中美两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又称“历史的弯道”。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州十八景”之一。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8月2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晴隆县晴隆山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名列其中,是贵州省唯一被列入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