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
2021-01-21 01:22:50
2034
它矗立于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广场中央
是铭刻着82年前琼崖红军
改编为琼崖抗日独立队
自此英勇投入抗日斗争的历史坐标
亦见证了数十年间
云龙墟人民的美好生活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因为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被日军视为跃向东南亚跳板的海南同样“战云密布”。而驻守海南的大部分国民党军队被抽调往其他战场,岛上总兵力不足4000人,防卫力量薄弱的琼岛岌岌可危。
在此形势之下,中共琼崖特委主动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并表示愿意在团结抗日的前提下,改编琼崖工农红军。国民党方面与以冯白驹为代表的琼崖特委进行多次谈判,同年10月22日,琼崖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合作抗日协议,琼崖红军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即琼崖抗日独立队),冯白驹任琼崖抗日独立队队长。云龙墟因为当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及便于开展游击战的优势,因此被选为了改编地,同时也是部队的驻地。

1938年12月5日,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暨抗日誓师大会在云龙墟“六月婆”庙举行。冯白驹代表独立队官兵讲话,表达保卫琼崖的决心,宣告了琼崖人民抗日队伍的诞生。冯白驹后来曾这样回忆:“在成立独立队这一天,各地老百姓约有几万人来观礼,并送了不少吃用礼物慰劳我们。老百姓个个喜形于色,快乐异常。”
改编后的琼崖抗日独立队始终奋战在抗击日寇的斗争中,并不断发展壮大,后扩编为独立总队。至1947年10月,琼崖抗日独立队由中央军委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由成立时的300多人,发展到解放战争时的2万多人,为海南岛最终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和平岁月里传承历史记忆如今的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始建于1952年,所建之地正是当年的“六月婆”庙,由当时的琼山县在旧址前建“琼山县革命老根据地纪念碑”,1984年扩建为纪念馆,1988年又将纪念碑改建为4.6米高的战士全身铜像,到2011年完成了现有规模的修缮建设。
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在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依然可以领略到风云岁月留下的痕迹。在铜像的四周,立着8根石柱,记录了琼崖纵队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革命的历程。铜像广场东侧建有凯旋亭与荡寇亭;西侧则是13幅石刻的琼崖纵队战事简介图。在战士铜像身后是琼崖抗日战争历史馆,该馆通过馆藏文物、图片向参观者详细讲述了琼崖抗日战争期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历史虽已远去,但云龙改编和随后发生的琼崖抗日历史却一直为海南人民所铭记。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的工作人员告诉海口网记者,多年以来不断有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前来参观,举行纪念活动。2004年琼崖红军改编旧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学习经典教学点”,2014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3大队队长黄振亚、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3支队支队长林伯熙、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政治部主任黄魂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现在,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还活跃着一批“小红军”,他们是来自云龙小学的学生,志愿成为讲解员,在向参观者讲述历史的同时,将革命的记忆与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