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广东之梅州市九龙嶂革命根据地
九龙嶂革命根据地位于梅县、丰顺两县交界处,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革命战争的摇篮。它是粤东地区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东江革命的一面红旗,是领导粤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本营,被誉为"粤东井冈山"。
九龙嶂是一个深山老林,那里四面环山,地势陡峭,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与外界接触,是与世隔绝的地方。其东邻铜鼓嶂,西接鸿图嶂,南连潮、揭,北通江西中央苏区,地处梅南片老苏区,在粤东处于重要战略位置。
1928年,这里成立了以古大存为书记的五县暴动委员会和七县联合委员会,以九龙嶂为中心,统一领导和指挥粤东北各地革命斗争。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燃起了革命星火,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革命斗争。1928年5月,经古大存、郑天保牵头,九龙嶂召开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五县党和工农武装负责人联席会议,成立了“五县暴委”,组织进行了震撼东江的畲坑暴动。1929年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迁进九龙嶂。
九龙嶂根据地的创建,离不开以古大存、胡一声、郑天保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抱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用鲜血和性命铸就“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
据不完全统计,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九龙嶂中心区域经历了大小战斗233场,壮烈牺牲1276人,其中红军烈士302名。革命战争年代,曾在九龙嶂及周边地区从事革命活动、工作战斗过的领导人有:朱德、林彪、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6位元帅,粟裕、谭政、罗瑞卿3位大将,11位上将。
九龙嶂根据地是当时梅州武装斗争的旗帜,共产党员集结重新投入斗争地,梅州乃至潮梅的革命中心。集结在九龙嶂根据地的工农革命武装,为后来成立红四十六团打下了基础。九龙嶂根据地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各项建设,也充分体现了探索和开拓精神,为此后潮梅其他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红四军进军粤东,虽然未能完成预定的战略任务,但有力地推进了梅州乃至整个东江地区游击战争的深入开展,这推动了苏维埃政权建设,加速了土地革命的进行,为创建粤东北苏区,实现闽粤赣中央苏区连成一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积累了游击武装斗争的经验,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在梅县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九龙嶂革命根据地之上建有九龙嶂革命纪念馆——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陈列有历史文物和历史图片,图文并茂,利用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一馆深藏英烈志,三春漫约杜鹃红。苍然巨木千秋翠,犹记先贤百战功。”
通过对九龙嶂革命根据地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可以再现昔日苏区风貌,介绍苏区历史,缅怀苏区先烈,扩大苏区影响,尊重铭记历史, 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文化产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更好地就业与创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振兴苏区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面小康。
随着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旧址修缮、九龙嶂革命斗争纪念馆等系列工程不断完善,现在这里成为了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在新的历史时期,九龙嶂人民与时俱进,辛勤劳作,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在红色的土地上实现绿色崛起,生活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