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和博古两个人因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被迫长征,虽然李德和博古也为革命作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的失误给红军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他们两个人都被罢免了职务,不过李德和博古依然跟随着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李德是一名德国人,所以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就需要一名翻译,李德的翻译名为伍修权,伍修权本来不是一名翻译人员,因为李德的到来以及部队缺乏翻译人才,伍修权才转为一名翻译兵,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伍修权后来的结局。
伍修权出生于1908年,他从小就立志为祖国做贡献,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伍修权比较早的接触到了新的思想文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最后在陈潭秋等人的引导下,伍修权才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伍修权才十七岁,他年少有为,并且很有潜质,思想觉悟也是比较高的,于是被组织选中派到莫斯科的中山大学留学。留学期间伍修权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他刻苦认真,一直努力汲取新的文化,并且也在异国他乡锻炼了自己的外语能力。
与此同时,国内的状况不容乐观,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人民生活于水火之中。为了加入革命浪潮,伍修权主动要求回国战斗。最后在组织的批准下,伍修权回到了苏区,担任了闽粤赣军区的参谋,用自己学到了新知识带领着部队作战。
不过,1933年,李德的到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李德作为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首先在语言上就不通,所以各项工作很难开展。不过幸好有伍修权,虽然李德是德国人,但是他会说俄语,而伍修权正好在莫斯科留学,俄语水平很好,能够用俄语进行正常交流,于是组织上命令伍修权为李德做翻译工作。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因为李德参会,所以作为翻译的伍修权也必须要参加会议,会议室,伍修权虽然是翻译,但是他积极支持组织解除博古与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为将来红军胜利长征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遵义会议后,随着李德被解除军事指挥权,伍修权再次回到了部队做参谋工作,在长征胜利之后,伍修权还担任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秘书长。他积极发展党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伍修权被任命为了东北军区的参谋长,在此期间,他组建了我国第一所航空学校,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航空人才,也为后来航空事业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新中国成立后,伍修权被任命为了外交部副部长,在职期间,他为外交事业做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不过,因为后来特殊的环境,伍修权受到不公平对待,好在他并没有放弃,在监狱中他依旧不放弃斗争。出狱后的伍修权依然坚持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而奋斗,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献力献策。
1975年,伍修权被任命为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提出了非常多的好建议,对祖国的军事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晚年的伍修权因为身患疾病,于1997年医治无效去世,享年八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