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的南北议和
武昌起义之后,南北很快就出现了议和的局势,经过了一系列的谈判,土崩瓦解的清政府最终选择了清帝退位,而袁世凯则成为了新政府的临时大总统。南方既然有力量推翻清政府,为何最终还是让位袁世凯?而袁世凯有能力压制南方妥协,为何最终没有保住大清朝的基业?南北议和中,袁世凯的精彩表演让他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这也是中外及国内的各种势力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必然结果。
首先,革命党内部不团结,妥协的声音不断高涨。
武昌起义之后,早已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彻底四面楚歌,各地纷纷宣布独立,脱离了清政府。表面上看,革命的火焰十分高涨,但是实际上在各省的独立中,大量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混入了革命派之中,与旧政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辛亥革命形势图
新成立的军政府,革命党人甚至觉得自身威望不够,不适合领导革命,硬是把无心革命,甚至亲手枪杀革命党的旧官员黎元洪推上了都督的位子。
加上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十分困难,既没有与清政府长期战斗的实力,也没有与列强硬气的勇气,妥协退让,和谈的声音很快就占据了上风。革命派内部,攻击革命,攻击孙中山的声音迅速蔓延,甚至连孙中山后来亲定的接班人汪精卫也不遗余力的替袁世凯说尽了好话,攻击孙中山有权力的思想。革命党人黄兴写信给袁世凯,声称如果袁世凯迫使清朝皇帝退位,愿意南北议和,推举袁世凯担任民国总统。宣布独立的各省都督代表在汉口开会,会议以正式决议通过“如袁反正,将拥其为总统”,明确写道:“虚临时总统之席位以待袁世凯反正归来”。孙中山后来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愿。

辛亥革命后经过一番妥协达成南北议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其次,袁世凯左右逢源,一手促成了南北议和。
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军南下镇压革命,但是北洋军不听从荫昌的调度,清政府出于无奈,派遣袁世凯南下指挥。
重新掌权的袁世凯从上任之初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自己不是革命派,所以自然不愿意看到革命火焰烧遍全国,因而对革命军发起了猛烈的镇压。但是袁世凯也并非是清王朝的中兴之臣,同样不希望革命军迅速被镇压,这样他很快就会兔死狗烹,丢失军权。于是两面三刀,左右逢源的袁世凯在革命党和朝廷之间找起了平衡。

辛亥革命后经过一番妥协达成南北议和
袁世凯
客观地说,武昌起义之后,如果袁世凯率领的北洋军能够全力进攻武昌军政府,武昌很可能会被拿下,那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的形势未必会产生,革命的火焰很可能会被扑灭。但是袁世凯打下汉口之后,就借口弹药与粮饷匮乏停止了进攻,返回北京。一方面向清政府施压,全面掌权,组织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责任内阁”,基本上架空了清王室,一方面积极联系西方列强,希望西方国家调停议和。
最后,西方列强急于寻找新的代理人,极力促成南北和谈。
对于西方列强,不管是革命党胜利,还是清政府胜利,最重要的是保证自己在华的利益。在袁世凯与英国公使朱尔典密谋之后,英国政府开始向革命党提出调停和谈的建议。随后,俄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领事都提出“尽速成立和解,停止现行冲突”,向南方政府施压,促成南北合议。

辛亥革命后经过一番妥协达成南北议和
清帝溥仪退位
最终,在各方面的势力的压迫下,南方政府最终与北方开始和谈,而这场和谈从头到尾也是充满了欺诈和压迫。和谈之初,南方提出实现共和,而袁世凯提出了君主立宪,和谈很快就陷入了僵局。随后由于革命形势迅速高涨,袁世凯被迫赞成共和,但是又要求由自己出任大总统才能与清政府找到平衡,孙中山提出愿意让位袁世凯,但是要求新政府必须在南京就职,袁世凯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在北京就职。
从武昌起义到南北议和,再到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袁世凯的手段确实非常高明,明明可以镇压革命党的他利用武昌起义的机遇一举架空了清王朝,而在革命形势如火如荼之后,他又绞尽脑汁,最后压迫南方政府妥协,成功地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如果袁世凯不开历史的倒车,再次登基称帝,国家在他的带领下,或许能够利用一战中的短暂春天打好民族经济的基础,国家可能也会再次实现统一,进而遏制日本的膨胀,中国不是没有机会提前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但是后来的历史就不用评价太多了,袁世凯亲手将自己推向了历史的反面。在他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不仅国家没有振兴,近邻日本不断地膨胀,步步蚕食华夏,袁世凯自然也就成为了历史的罪人,这点是怎么洗白都洗不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