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楼
八角楼
江西省井冈山古楼
在江西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 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这盏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如今人们早已弃它不用。它留给人们的只是遥远模糊的回忆。
历史重现
编辑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军委书记,同年12月,彭德怀率领由平江起义部队组成的红5军与红4军在宁冈县城会师。井冈山的革命力量进一步壮大。
这盏油灯陪伴着毛泽东,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正因此,井冈山的油灯成了革命的指明灯,它在茫茫的黑夜中,指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备注:方案仅供参考,我院会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定制培训方案,包括培训人数、天数、课程、红色教育基地以及线路等。
定制专线: 15717950559(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