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湾改编的故事

2021-01-17 19:10:43 周霞 2038

       1975101日,毛泽东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这个故事你们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哪本书上都没有。还是井冈山时秋收起义后,我们连打了几个败仗,人不断地跑,连师长都不辞而别。人心乱得很,当时又有人说还是算了吧,就这么几个人,能顶什么用。毛泽东所说的这段哪本书上都没有的历史,正是秋收起义失败后红军面临严峻形势的真实写照。19279月,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后,部队撤离到湖南浏阳县文家市,919日晚,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人学校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讨论部队的行动方向问题。会上争论十分激烈,师长余洒度等不少军事科班出身的军官依然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计划,并强调这是中央的决定。毛泽东认为,这是要把已经为数不多的队伍扔到城市的大火炕里,他说服大家,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地方去,寻找落脚点,养精蓄锐,再图发展。前敌总指挥卢徳明等多数前委委员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会议决定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从敌人统治力量最强大的城市退却,向敌人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战略起点。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起义军踏上了崎岖的山路,南下的路途并不平坦,敌人前堵后追,年仅23岁的卢徳民中弹牺牲。在这种环境下,开小车的人越来越多,5千人的队伍只剩下几百人,历史上就军队遇上这种环境,往往用恩威并重的办法,要么物质刺激高官厚禄,要么恐吓,处决逃兵以儆效尤。显然,这种江湖把戏只管得了一时,效果不能长久,更不足以成大事。工农革命军不是旧封建,旧军队,绝不能重蹈旧势力起义的覆辙。如何让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走出逆境,朝 着既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前进,历史在拷问,毛泽东也在苦苦思索。

      19279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江西永新县的一个群山环抱,万木苍翠的小村庄——三湾村。,进村的当晚,毛泽东在一个叫协盛和的杂货铺里主持召开了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下决心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当时,起义部队只剩下7百多人,会议决定由师缩编为团,番号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班排设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的委员会,连以上各级设立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全队由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接着又在部队建立官兵平等的民主制度,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参与部队的经济和行政管理,军官接受士兵委员会的监督,这也是中外军队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新制度。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是这次改编的一大创举。

      1013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进发至湖南澧县水口镇,沿途,毛泽东指示个各营连党代表抓紧物色和培养入党对象,在士兵中发展党员。水口镇,叶家子,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属于典型的晚清江南风格建筑,在青砖绿瓦的映衬下,它显得气势恢宏,古朴静谧。

当晚,叶家祠小阁楼上透出橘红色的灯光,灯光下身材瘦高的毛泽东庄重的举起右拳,在他对面的陈世举,赖义等6位年轻人也跟着举起拳头,随着毛泽东的声音,几个年轻人一字一句宣誓,牺牲各人,努力革命,积极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在他们的侧面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块红布,在上面写着CCP三个英文字母,这是中国共产党英文首写字母的缩写和他们刚刚宣读完的誓词。宣誓结束后,此时的新党员们个个心潮澎湃,他们默默立誓要将毕生的心血献给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水口建党——是支部建在连上的首次伟大实践,成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有了党的领导核心和阶层党组织,连队立刻有了灵魂,队伍的政治军事素养不断提高,逃跑事件也很少发生。

   毛泽东形象的说,一个人活着要有心脏,党支部就是一颗心脏,把连队党支部建好,让连队的心脏坚强的跳动起来才会使党的血液流灌我们这支队伍的全身。一年后,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强调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备注:方案仅供参考,我院会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定制培训方案,包括培训人数、天数、课程、红色教育基地以及线路等。
定制专线: 15717950559( 微信同号)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