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全市红色教育基地教学点【汇编】
临汾市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现代以来,临汾亦在抵御外侮,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幸福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革命遗迹遍布、红色资源富集,这些都成为今天我们弘扬红色传统、发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
市直:
临汾市规划展览馆
临汾气象局科普馆
尧都区
尧都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片神奇而英雄的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早在1926年便成立了临汾市第一个地级组织——中共临汾市地方执行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山西省委、八路军驻京办事处迁驻临汾,周恩来在尧都区发表重要演讲,抗战名曲《游击队歌》在这里诞生,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刘村组建。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临浮战役在这里打响,全歼国民党“天下第一旅”。悲壮激烈的临汾战役在徐向前英明指挥下,经72个昼夜的激战,攻克临汾城,取得了在解放战争中城市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并诞生了我军唯一一支以城市命名的师(旅)级单位——临汾旅。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移驻尧都,西北军政大学、西北人民艺术学校二部、中共晋绥分局临汾党校等10余所学校先后在此成立或开班办学,成为进军大西北、支援全国解放的坚强后方基地。
◆临汾烈士陵园又名临汾烈士陵园,位于临汾市区城南尧庙北面,始建于1958年,是为纪念临汾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造的。纪念馆坐北向南,门前有徐向前元帅的全身站像,革命烈士纪念碑居园内中心。纪念碑正面是朱德元帅的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园内还有圆顶公墓群等多处建筑。经过多年的修葺补建,临汾战役纪念馆已成为一座亭台厅堂错落有致、松柏花卉随风飘香的园林式纪念馆。临汾烈士陵园于1995年3月被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1月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山西省委命名为全省首批党史教育基地。
◆中共中央北方局驻地旧址位于尧都区刘村镇刘北村五同丰大院。1937年10月下旬,太原沦陷前,中共北方局由太原迁往临汾,驻刘村五同丰大院。中共中央北方局对外称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二科。11月初,刘少奇、杨尚昆等首长来刘村后,在总结了北方局前一时期的工作后,制定了“华北今后对日寇的主要斗争形势,应由七七事变前的非武装斗争,迅速转变为大规模的人民武装斗争”的基本方针。北方局驻刘村期间,为山西省委举办了3期党员干部培训班,培训了60多名党员干部,加强了各地、县的抗日领导力量。1938年1月,杨尚昆同志主持,在五同丰大院召开了“临汾会议”。会上,刘少奇同志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做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发展与新任务》的报告。会议还就扩大八路军、尽快发展和壮大人民武装力量问题作出决定。1938年2月底临汾沦陷前夕,中共中央北方局撤离刘村,转战晋西南。
◆周恩来演讲地旧址 位于临汾博物馆(铁佛寺,原临汾女子师范学校)。临汾女子师范学校是中共早期在临汾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1937年11月5日晚,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随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剩余人员最后撤离太原,于11日到达临汾。11月16日,临汾党、政、军3000余人,在女子师范操场上举行联欢大会。周恩来在联欢会上发表了题为《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的重要演讲。周恩来指出:只有全体群众起来抗战,抗战才能持久,只有坚持持久抗战,才能最后战胜敌人,着重讲了三个方面问题:一、目前抗战形势极其危急;二、坚持华北抗战的可能及其前途;三、坚持华北抗战中我们的任务。
◆临汾尧帝陵景区帝尧姓伊 ,名放勋,为帝喾之子,帝挚之弟,黄帝的曾孙,他13岁辅佐帝挚,受封于陶,15岁又封于唐,为唐侯,故号陶唐氏。16岁时即天子位,定都平阳(山西临汾),以火德王天下。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尧冢也有好几处,一般认为在山西临汾,历代也多以这里为主进行祭祀活动。今天的尧 陵在山西临汾市东北约七十里的郭行村西隅,陵的周围土崖环抱,陵阜崇隆,涝水经流其南。陵前祠宇恢宏,松柏苍翠。
◆临浮战役官雀纪念馆位于尧都区官雀村东南部。建有官雀战役遗址纪念亭、官雀战役纪念馆,纪念馆展览分战前形势、战役经过、支前参战、辉煌战果、战役功臣五部分,比较详细地展现了临浮战役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
◆枕头抗战纪念馆以枕头为中心的革命老区,是我党领导下的山西第六专署和原临汾县抗日民主政府驻扎和活动过的地方。展厅以大量史实、照片、文物等形式,集中展现了尧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生动展示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侯马市
侯马市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同志的故里。1937年8月至10月,八路军一一五、一二O、一二九师三大主力及八路军总部,由陕西东渡黄河,在侯马作短暂停留后,乘火车北上,开赴抗日前线,这是我军第一次大规模铁路大输送,影响巨大。1937年10月至12月,中共同蒲铁路工委、同蒲铁路总工会、同蒲铁路工人自卫队先后在侯马成立,积极组织和团结铁路工人,壮大了抗日群众组织。1946年1月和1947年4月,陈赓所部晋冀鲁豫部队四纵队十一旅两次解放了侯马。
◆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于2003年10月落成,占地面积2公顷,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0余件,是山西省最大的一座县级专题博物馆,被山西省委宣传部授予“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山西师范大学教学实习基地”。
◆彭真故居纪念馆坐落在侯马市垤上村,是彭真同志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彭真(1902.10.12—1997.4.26),原名傅懋恭,侯马垤上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是新中国党和国家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纪念馆总占地面积63.8亩,总建筑面积9986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5675平方米。共设有4个展厅,分别为一、二、三展厅和故居保护厅。一、二展厅以彭真同志生平业绩为主线,充分展示了彭真同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展出彭真同志生平业绩,陈列实物220余件、文献手稿130余份,彭真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照片480余幅,配有30000余字文字介绍,场景复原10处,国画、油画8幅,铜像1尊,并辅以声光电及影视资料等多种展示手段;三展厅为彭真及家庭廉洁自律事迹介绍,展厅内设有多媒体学术报告厅、接待厅;故居保护厅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对彭真同志出生和生活过20年的窑洞及小院进行了全封闭保护,并对1986年5月31日彭真同志第三次回故乡时的场景用雕塑形式进行了艺术再现,陈列着彭真同志三次回乡时的照片和青少年时期的一些书籍和物品。彭真故居纪念馆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晋南地区重要的大型红色旅游景点。
◆马小宝烈士陵园位于侯马市张村办事处大李村口。马小宝,1928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5年10月被选举为刚刚成立的红色政权——大李村农会第一任主席。1946年初,马小宝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带领民兵与“复仇团”展开殊死的斗争。6月18日深夜,“复仇团”八百余人趁我解放军主力出击之际,对大李村进行了疯狂反扑,马小宝不幸被捕,于7月2日英勇就义,年仅18岁。
霍州市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9年霍州进步师生积极声援北京爱国运动,之后创办了《一高旬刊》等进步刊物,把马克思主义引入霍州,部分考入省城中学的学生成长为山西早期的团员和党员。1926年成立的中共霍县支部,是全省最早的县级党组织之一。1928年初中共临时省委连续在霍州召开会议,开启了山西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艰苦历程。霍州一度成为山西党组织活动的重点区域和省委指导全省革命的中心。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到新中国建立,作为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屏障和先期解放的地区,霍州党组织和霍州人民为坚持抗战、建设新解放区和支援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共山西临时省委扩大会议旧址位于霍州市北环路街道办事处邢家泉村北的北顶庙内。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阎锡山当局与国民党右派大肆“清党”,公开通缉共产党人,大肆破坏中共组织,镇压工农群众。在这种情况下,省委领导人被迫分散转移离开太原,有的还被迫转赴他省,山西省委改组为临时省委。霍县(1989年撤县设霍州市)是山西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1927年2月,中共霍县支部党员人数达到27名,在全省30个中共组织中居第四位,同年8月经中共山西临时省委批准,中共霍县支部转为中共霍县县委;10月,中共山西临时省委代书记王鸿钧到霍州,改组霍县县委,加强了霍县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发展到40多人;1929年7月,霍县县委在农村建立了7个支部,党员发展到50多人,党员人数占全省党员人数的四分之一,成为土地革命初期山西革命力量受损失较少的地区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临时省委一面向中央请示,一面筹备在霍县召开一次省委扩大会议。1928年1月29日至31日,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在霍县北顶庙秘密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霍州会议”)。2017年北顶庙被省委党史办公室定为“党史教育基地”。
◆三眼窑十三烈士墓位于霍州市李曹镇七里峪村七里峪风景区内三眼窑西约500米处。1943年12月5日,为缅怀在三眼窑遇难的烈士,太岳军区为13名抗日烈士修墓,并立碑永久纪念。建有墓冢一座、碑亭一座、塑像一组。2011年霍州市委、市政府将十三烈士墓列为七里峪景区开发重点工程。七里峪红色教育基地,主要建筑包括书页主体背景墙、雕塑景观、水系金瓜、停车场、游步道等。2013年,被列为临汾市党史教育基地。
◆南塔烈士陵园 位于霍州市南环路街道办事处南坛村东南约50米高台地上。1946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副司令员孙定国等率部进驻霍县杜苏沟村,随后迅速解放了霍县城。1962年,为纪念在此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霍县人民政府在南塔垣修建了南塔烈士陵园。2006年,为隆重纪念霍州解放60周年,由霍州市民政局筹集资金重修了烈士陵园。陵园内新建霍州解放纪念馆两座、凉亭两座、纪念碑一座、解放雕塑两座、墓冢一座。
◆石兰峰纪念馆原霍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优秀共产党员石兰峰同志,二十五年如一日,扎根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倾心服务群众,始终忘我工作,最后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感人故事。她一生以“忠爱人民”为最崇高信仰,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职,被霍州当地群众誉为“红色医生”,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邓颖超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曲沃县
石桥堡县委旧址
朝阳沟景区西沟遗址
曲沃县档案馆
景明烈士陵园
曲沃县图书馆
春秋晋国城浍河魂雕塑区
山西省曲沃中学校
西杨烈士陵园
翼城县
翼城县博物馆
翼城县烈士陵园
襄汾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帝尧之都、中国之源,同时也是革命老区,是临汾市建立地方党组织较早的县之一。襄汾县是红军东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临时政府的地方,是中共乡吉特委成立、驻扎地,是山西新军政卫二支队成立地,是“雷锋团”前身——襄陵独立团成立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人民解放军第60军前身)成立地。
◆任建新故居位于襄汾县新城镇城西村南庄。该院原由一座主院、四个跨院组成。西北角的跨院有窑洞,人称窑院,任建新就出生于此。任建新在此度过了幼年、童年时代。抗日战争爆发后,14岁左右的他,随经商的父亲在襄汾县西贾乡东毛村进行了短暂居住,后举家迁往运城市新绛县城。任建新,1925年8月生,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肄业,律师。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张再烈士陵园 位于襄汾县陶寺乡张再村北。1946年4月5日清明节建成,碑文一为安葬于陵园的烈士姓名与安葬位置,计有牺牲于临汾战役和桥儿上战斗的烈士152人;一为本县安葬于原籍的164位烈士姓名和住址。2009年以来,树立了“雷锋团”“小梁河战斗”“南梁斜里伏击战”“桥儿上突围”等碑,重刻了烈士名碑,修建了陈列室。
◆中共汾城县委诞生地遗址位于汾城镇城内村鼓楼东南郑怀礼院。1938年2月份,乡吉特委书记武光主持,在汾城南门内郑家大院内宣布中共汾城县委成立。会上提出了继续发展党的组织、扩大革命武装、准备对日作战的任务。汾城县委的成立,标志着汾城党组织的壮大与成熟,标志着汾城人民的革命斗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山西政治保卫第二支队成立地遗址位于襄汾县汾城镇西中黄村关帝大庙。1938年5月,政卫二支队正式成立。支队成立后,随即对所属7个县(汾城、襄陵、乡宁、吉县、河津、稷山、新绛)的抗日自卫队进行了改编。
◆临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襄汾县城关镇丁村明清民宅。1985年11月10日开馆,是我国建立时间较早的民俗博物馆,隶属于临汾市文物局。丁村明清民宅是我国北方以四合院为格局的民宅,现保存较好的有40座院落。分为北院、中院、南院和西北院四大组,据建房题记,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为多,南院以道光、咸丰时期为首,西北院为乾隆、嘉庆时期所筑。丁村民居风格典雅,时代特征鲜明,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佳作,对研究民间建筑及民俗学具有重要价值。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藏有文物11000余件,以明清字画、瓷器、家具为主,其中珍贵文物70余件。博物馆利用丁村民居中院做展室,面积3500平方米,又分为七个小展院。一、二院展出晋南民间历代相承的岁时节令习俗;三、四、五院展出婚丧嫁娶、人生礼仪等内容;六、七院展出晋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板画等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木偶皮影戏、交通、纺织、农耕等实物或资料。内设办公室、陈列部、群工部、保卫科。出版有《丁村民俗丛谭》。1995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邓庄镇烈士陵园
◆古城镇烈士陵园
◆襄汾县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于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本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缅怀先烈、开创未来”的理念成立,位于襄汾县敬德西街,筹资300余万元,占地3600平方米。展馆分为“铭记历史”、“岁月有证”、“民族脊梁”、“日军罪行”四个部分,通过各类布告、报刊、证章等实物,再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是我县唯一一座位于县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自成立以来,在七一、国庆、毛泽东诞辰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党员宣誓、好基地讲好故事、助力旅发---红色文化交流会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截止目前,展馆已举办大中型活动十八次,累计参观学习人数达100余万人次,逐步成为我县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既积极投身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又不断的创新发展思路与方式,将红色文化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拍摄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微电影。
洪洞县素有燕赵侠义之风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是临汾市建立地方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红军东征转战洪洞期间,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主持、组建了中共山西河东工委以及在工委领导下成立了中共赵城临时县委、中共洪洞临时县委和河东抗日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洪洞是八路军总部、一一五师、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驻扎地,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改编地,是一一五师补充团、野战医院成立地,是闻名中外的韩略伏击战的发生地。
◆马牧八路军总部旧址位于洪洞县辛村乡。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总部南撤,于1937年12月底驻扎到马牧村,在此驻扎52天。1938年1月,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领的八路军总部驻扎于马牧村风驰楼北侧许家书院。期间时逢农历春节,抗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第十四军军长李默庵、第九军军长郭寄峪等抗日将领前来慰问,八路军总部在马牧村东娘娘庙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卫立煌等抗日将领与八路军众官兵一同观看了八路军战士参加演出的抗战节目。美国女记者与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亲赴马牧八路军总部采访,受到朱德等八路军高级将领的会见。1938年2月20日,八路军总部离开驻扎50余天的马牧村奔赴太行山区抗日前线领导八路军全面抗战。
◆红军八路军纪念馆(白石温家大院) 坐落于洪洞县辛村乡白石村,是山西辛亥革命元勋、山西省副都督、军政部长温寿泉故居。1936年春,红军东征,红一军团总部驻扎于此。1937年冬至1938年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左权、罗荣桓、聂荣臻、林彪、杨得志、韦国清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在此留下了历史足迹。这里也是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部所在地,八路军总部在白石为115师平型关大捷庆功,贺绿汀在此创作《游击队之歌》,并唱响全国。著名作家魏巍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这里是中国革命老区唯一一处同时见证辛亥革命、红军东征、八路军抗日三大史实的革命展馆。
◆洪洞县革命烈士纪念亭 位于洪洞县城北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东北角,整体布局由革命烈士碑亭和骨灰存放堂两大部分构成。烈士亭分洪洞烈士亭和赵城烈士亭,两亭东西并列对称。洪洞烈士亭建于1952年12月,赵城烈士亭补建于1984年5月。
◆韩略烈士陵园位于洪洞县曲亭镇西韩略村东、国道309线北侧,是为纪念1943年10月24日八路军386旅16团及当地民兵在韩略村伏击侵华日军“军官观战团”时牺牲的20余名烈士而建的。韩略伏击战是粉碎日军对我太岳根据地“铁滚扫荡”的一次决定性战斗。
◆沙窑烈士陵园 位于洪洞县明姜镇沙窑村东,是为纪念夺取1946年“沙窑战斗”的胜利及在战斗中牺牲的117名烈士而建。沙窑围歼战是我太岳根据地军民对国民党军队向我解放区全面发动内战的一次有力反击。
◆石桥烈士陵园 位于洪洞县广胜寺镇石桥村西南,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抗日决死一纵队,在同蒲铁路沿线洪洞段内历次袭击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和抗战时期参加李堡店战斗、韩略伏击战中部分为国捐躯的70余名烈士而修建的。
◆洪洞县大槐树镇秦壁村先后被授予中国蔬菜特色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十大特色产业村、山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集体三等功,山西省巾帼文明示范村、市、县“先进基层组织”、“红旗村级组织”、“功勋村党支部”、以及“农业调产先进村”、“文明村”、“优质农产品基地”等荣誉,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华夏司法博物馆建于2007年,位于洪洞县城南10千米的甘亭镇士师村,集纪念皋陶、研究皋陶法律思想以及展现中国法制发展史为一体的我国首家司法博物馆,该馆的建成填补了我国法律博物馆的空白。华夏司法博物馆以丰富的史料、实物、图片、碑文、壁画等展出形式,反映了我国司法制度的起源、发展与历史演变,展示了皋陶的明刑弼教等重要法治思想,展现五千年华夏司法文明的演变过程。并以研究皋陶文化、挖掘皋陶法律思想、探究中国法律起源为基础,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的发展历程,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以此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谁园书院坐落于洪洞县赵城镇民国名人张瑞玑先生的故居——谁园,由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与洪洞县赵城镇人民政府共同创办,是山西省高校学术机构与基层政府联手创办的第一家书院。 书院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落实习总书记“曲阜之行讲话”及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话的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天人一体”的生态条件,送国学进农村,培养新一代农业文明的继承人。章太炎先生再传弟子、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教授任书院首任院长
◆洪洞抗日政府诞生地纪念馆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共产党领导的洪洞抗日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和游击队对敌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指挥中心。武家庄距著名的“韩略战役”旧址只有6公里的路程。
浮山县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上海、安庆的部分共产党人,转移到浮山,继续从事地下斗争,因而当时的浮山成为安徽省的一个革命活动中心, 周恩来总理曾说:“浮山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前哨,浮山中学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它是该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
浮山县八路军总部旧址位于县城东南的寨疙瘩乡山交村,1938年初,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主力开辟抗日根据地,在山交村驻扎了11天,在这里,他们号召人民群众动员起来,抗击日寇、保卫家乡,播下了革命火种。
浮山县烈士纪念馆
山西省浮山剪纸博物馆
浮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安泽县安泽素有“太岳山上小延安”之称,共有红色纪念地22处,是太岳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太岳军区司令部、太岳军区政治部、太岳兵工厂、新华日报印刷厂,以及太岳行署都曾在此驻扎。刘少奇、邓小平、朱德、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安泽生活和战斗过,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42年4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安泽的石槽村亲自组织召开“石槽会议”,做出了“开辟和巩固、建设岳南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改造基层政权,发展地方游击队”的重要指示,实现了我军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重大转折。安泽先后有1300多名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
安泽县杜村太岳革命旧址
安泽县革命烈士陵园
古县
古县烈士陵园
古县相如公园
汾西县
汾西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汾西县对竹镇刘家庄二十闾地下党革命旧址
蒲县
蒲县段云书艺馆
蒲县翠屏山景区
蒲县红色、农耕传统文化馆
蒲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蒲县成怀珠烈士陵园
乡宁县
云丘山景区
吉县
吉县壶口风景区
吉县人祖山风景区
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大宁县
大宁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隰县
隰县晋西革命纪念馆
隰县决死二纵队司令部义泉旧址
隰县烈士陵园
隰县小西天景区
永和县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
永和县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