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战士李维波回忆——我将敌机击落在中国境内

2021-02-14 23:23:02 2046

1950年,为了保家卫国,辽宁地区的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当时年仅18岁的李维波和马世勋就在其中。


为了守护辑安(今集安)鸭绿江桥,李维波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几乎没离开过自己的炮位。他指挥战士用火炮击落了入侵我国的美军战机,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由此受到东北防空军司令部的嘉奖。
图片关键词

青年热情高涨,辽宁地区掀起参军参战热潮

马世勋和李维波今年都已是85岁高龄,他们一个生在新民,一个长在绥中,二人本无交集,但在18岁那年,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

“我打出生起,就处在伪满的统治下,当了10多年的亡国奴,受了太多的气。”7月17日,马世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谈起了自己参加抗美援朝的初衷。他说,美帝国主义纠集了16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作为一名中国人必须奋起反抗。

为此,在1950年,刚满18岁的马世勋,毅然放弃了在辽西干部学院财经班学习的机会,申请参军。由于他所在的学校是专门为地方培养专业人才的,所以并不在参军之列,但他一而再地写申请,表达自己强烈的参军愿望,领导最终批准他去当兵。

和马世勋一样,在国家安全遭到威胁时,李维波怀着一腔热血参加抗美援朝。

“事实上,在那之前,一个不经意的决定,让我走进了革命军人的行列,开始了军旅生涯。能够为抗美援朝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一直感到自豪。”李维波说。

1949年9月,正在绥中中学读书的李维波得知东北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虽然对这所大学并不了解,但他觉得能读大学是个很好的机会,就瞒着家人报了名。之后,李维波以学校文工团组织下乡演出为借口离开家乡,和同校的14名学生一起到东北军政大学报到。

到了东北军政大学后,李维波才了解到这是一所军事院校,完全按照军队的编制来设置,而且课程内容也以军事为主。虽然和自己想象的大学并不一样,但李维波留了下来。

当时的东北军政大学相当于一个师的编制,分为5个大队,每个大队又分为4个中队,接下来是排、班。每个队的侧重方向不一样,李维波被分在二大队四队一排二班,学的是战车防御炮,主要用来打坦克。

李维波在东北军政大学学习不到一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抗美援朝,他提前毕业,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像马世勋和李维波这样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积极参加志愿军的热血青年还有很多。

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2004年毅然辞去沈阳军区联勤第二分部副部长的职务,潜心研究军史。他告诉记者,抗美援朝期间,辽宁地区的广大青年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当时的辽西省锦州市在1950年11月的十几天之内就有1000余人报名参加志愿军,抚顺市1951年有1185人参军,旅大市(大连)仅长海县就有130名青年农民参加志愿军。

从军校提前毕业,在战场上学习高射炮

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我军兵力迅速增加。然而,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尤其是战争初期,制空权完全被美军把控。

“美国人的飞机整天盘旋在上空,是志愿军入朝作战最大的威胁,那时候我就想把美军的飞机打下来。”李维波说,1950年11月,他从军校提前毕业后,和其他100多名同学被分配到志愿军高射炮兵第504团学习苏式高射炮,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歼灭敌机,保证重要目标的安全。

当时504团的主要守护目标是位于鸭绿江下游的水丰发电站,它是供给我国东北及朝鲜的重要动力基地,人民的用电,机器的运转,都是靠它来保证。

由于时间紧迫,李维波等人被直接带到了504团高炮阵地,在战争中学习。位于朝鲜水丰洞的东南山头的三连阵地,火炮排排长宁克诚教李维波他们使用先进的85毫米口径火炮,教具是一门有故障的火炮。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零部件都被拆下来,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火炮的应用及原理。

“那时候,大家都特别认真,下课了也不愿意离开。”李维波说。

来到阵地没多久,李维波便遇到了美军4架F-84型战斗轰炸机轮番攻击三连阵地。看到敌人飞机来轰炸,李维波等人都跃跃欲试,想上阵杀敌,但首长指示“学员不准参战,必须在山下掩体内隐蔽”,李维波只得听从指挥,和同学们隐蔽起来。

虽然时隔几十年,李维波对那次战斗依然记忆犹新。“敌人轰炸机的火力极为凶狠,火炮排二班班长身受重伤站不起来,爬上阵地指挥战斗,直到牺牲。在前一次战斗中胯骨受伤的二炮手当时正在营房养伤,听到敌人飞机的轰炸声,担心新战士操作火炮不够熟练,忍着伤痛跑到阵地装填弹药,最终也牺牲在炮位上。”

面对如此惨烈的战斗场景,学员们奋不顾身地冲上阵地,有的抢救受伤的战友,有的补上空位继续战斗。李维波和另外3人把一名伤员抬下了阵地。

这次战斗让李维波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他也下定决心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军人的鲜血应洒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三年没离开过炮位,首次将敌机击落在我国境内

1950年12月,李维波等在高炮504团学习的108人被分配到驻吉林省辑安县解放村志愿军高射炮兵第四团(后改为501团)。

“高射炮兵第四团虽然驻地在国内,但同样属于志愿军,而且任务极为艰巨,负责保卫中朝通道辑安鸭绿江桥和朝鲜满浦。”李维波说,辑安鸭绿江大桥是中朝两国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30万人,有一部分就是从辑安鸭绿江桥过境参战。

据统计,美军1950年8月27日派出两架 B-29型轰炸机首次对辑安鸭绿江桥进行侦察,之后的3个月里,出动151次上千架飞机入侵我国领空,疯狂进行侦察、扫射、轰炸。

李维波告诉记者,为了保卫辑安鸭绿江桥,他从分到高射炮兵第四团二连的那天起,直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将近3年的时间里,几乎没离开过自己的炮位。“无论冬夏,晚上就睡在炮位旁边。最远就是到炊事班打饭、打菜,距离炮位也不过200米。”

由于敌人频频来袭,部队几乎天天都在打仗,李维波也说不清自己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战斗。不过,1952年12月28日那场战斗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

当时,李维波已由高射炮一炮手提升为排长,负责各炮位的指挥协调。上午7时左右,战士们刚刚吃过早饭,远方监视哨报告,西南方向发现敌机8架,飞向我军防区。

得知敌情后,大家迅速各就各位,进入战斗状态,就在敌机分成两路向鸭绿江桥及阵地俯冲扫射时,连长路时义下达射击命令。李维波紧紧盯住敌机,根据指示,在前两架敌机进入我军的火力范围后,指挥全排中炮猛烈射击,小炮边追踪边射击。一时间,几百发炮弹在空中织成密集的火力网,击中了两架敌机,其中一架拖着黑烟向东南方向逃去,另一架F—84型敌机越飞越低,烟火越冒越大,最后一头栽进了远处的大山里。后面的几架敌机看到我军火力猛烈,没等进入火力区就胡乱投了几颗炸弹,然后掉头逃跑了。

“那场战斗打得十分漂亮,前后一共才20分钟,我军无一伤亡。被我军火炮击落的那架飞机,第二天在吉林通化的南山山林中被找到,飞行员跳伞后被当地公安人员和民兵俘虏,这个家伙就是经历过二战、飞行上千小时的美国高级飞行员拉尔·卡麦隆。”李维波说,击落这架敌机意义非常重大。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高射炮兵击落、击伤敌机上万架,但只有拉尔·卡麦隆驾驶的这架飞机坠落在中国的领土上。它不仅证明了美国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的野心,也证明了抗美援朝是一次保家卫国的行动。

这件事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周恩来总理派电影工作者到我们连拍摄作战全过程,列入抗美援朝系列片之一,全连官兵深受鼓舞。”李维波自豪地说,他们受到了东北防空军司令部通令嘉奖,连队荣获“英勇奋战炮二连”称号。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