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书生,血洒清原的王仁斋将军
2021-02-09 22:01:47
2083
王仁斋,原名王人增,字仁斋。1906年9月生于山东省文登县(今威海市文登区)侯家乡高家村。1914年入小学读书,1920年考入山东省青州甲种农业学校学习,1924年毕业后,返乡任小学教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辞别父母和妻儿,来到奉天(今沈阳)寻求革命真理,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吉林省柳河县三源浦小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任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政治教官,利用教课的机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展党团员和积极分子。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队长,活动在辽宁清原,吉林海龙、山城镇一带。同年10月,海龙游击队改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王仁斋任独立师副官长,协助杨靖宇做游击队和发展农民武装及山林队的抗日统战工作。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王仁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率部锄奸安民,得到人民的拥护。1937年秋,王仁斋在筹集弹药时遭敌特袭击,双腿受伤,忍痛焚毁党的秘密文件后,壮烈牺牲,时年31岁。
播撒火种,组织抗日队伍
1932年春,唐聚五在辽宁桓仁举起抗日大旗,成立辽宁民众自卫军。随即,柳河县三源浦小学校长包景华在海龙组建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特召王仁斋任政治教官。王仁斋在第九路军中积极开展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密切联系群众,并做上层党的统战工作,建立了我党和该部的联系。在共产党员的帮助下,第九路自卫军由原来的300余人发展到1000余人。这支部队的政治素质较高,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得英勇顽强,多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10月,日伪当局分四路对第九路自卫军发动猖狂进攻。由于寡不敌众,加之缺少支援,第九路自卫军不得不退至柳河县大牛沟。此时队伍只剩30余人,包景华解散了自卫军。紧急关头,王仁斋挺身而出,聚集抗日力量,组建了海龙工农义勇军,将队伍发展到80余人。不久,经杨靖宇整顿,海龙工农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王仁斋任队长。从此,海龙地区拥有了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

按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王仁斋带领海龙游击队活跃于海龙、柳河和清原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和武装斗争。1933年春,他通过关系,做通清原南山城子伪警察署署长马子璋的统战工作,获得了重要情报和武器弹药。同年4月,他指挥7名游击队员在清原大苏河乡打垮敌伪小股武装,缴获长短枪30余支。随后,开辟了龙岗山区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随着每次战斗的胜利,队伍不断壮大,游击区也在日益扩展。8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东北军营长苏剑飞率部队和王仁斋领导的海龙游击队合并。10月,海龙游击队改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1月,王仁斋奉命调任独立师副官长,带领队伍采取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同敌人展开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部队有了较快发展,战斗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此期间,王仁斋虽身为指挥员,却常常同普通士兵一样到敌占区去侦察。有一次,在清原土口子,王仁斋着便装从敌占区返回部队时,同伪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部相遇。敌人从王仁斋身上搜出署名为中共海龙中心县委红军游击队的《告义勇军书》《告绿林朋友书》等传单,便把他带到兴隆台伪警察署。伪骑兵团长没文化,见王仁斋身上也没有带枪,便不大介意,吩咐伪署长:“叫他找个保人,把他放了。”此时,正值兴隆台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五路军栾法章部的赵俞廷在家养病。得知消息后,赵俞廷将王仁斋保释出来,当晚,王仁斋来到赵俞廷家,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抗日主张,并询问了当地人民群众生活和抗日活动的情况。赵俞廷把当地抗日武装、土匪、大刀会、自卫团的抗日活动作了介绍。王仁斋说:“我这次来,就是想说服这些人,联合起来打日本,不要骚扰老百姓,相互间不要自相残杀,要共同抗日。”王仁斋又动员赵俞廷尽快归队,将来在战场上互相配合,如愿意参加游击队,非常欢迎。这次谈话,令赵俞廷十分受益,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
王仁斋每到一地就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使许多贫苦农民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收编了“双虎”“金山好”等山林队,到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建立时,队伍已经发展到千余人,为发展壮大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骁勇善战,横扫日伪势力
1933年11月,王仁斋带领游击队与杨靖宇率领的南满抗日游击队会师于柳河县老鹰沟。当时,与抗日武装正面交手的往往是投靠日军的汉奸们所指挥的伪军,邵本良部就是南满一带最臭名昭著的一支伪军。邵本良驻守东边道地区敌伪统治中心的三源浦,对我抗日队伍构成极大的威胁。在东北人民革命军为攻打三源浦的准备中,王仁斋对杨靖宇说:“三源浦只可智取,不能强攻。邵本良号称有12个团,实际只有2个团归他直接指挥。我带着五团镇守三源浦,老七团驻守在后勤基地凉水河子,可以虚打凉水河子。调虎离山引出邵本良,再一举攻下三源浦。”杨靖宇同意了他的计划,并当即部署了兵力。邵本良果然中计,带兵去增援凉水河子,王仁斋率领一支队伍在三源浦攻下了伪警察署,包围了伪军的营房。他一边指挥部队集中火力掩护,一边率领队伍翻墙进院与伪军展开肉搏。伪军见大势已去,只好举手投降。缴获伪军的武器后,王仁斋随即带领队伍飞扑凉水河子。
而这时正赶往凉水河子的邵本良得到三源浦失守、要求回援的消息,同时又获悉抗日军队是假打凉水河子,邵本良率部随即返回三源浦。到达三源浦已是第二天上午,刚进屋就得到王仁斋部已攻下凉水河子,并拉走几十马车军火和物资的消息,邵本良气得背过了气。王仁斋紧密配合杨靖宇,连克三源浦、凉水河子两个重镇,狠灭了敌人的威风,大长了我抗日军民的志气。此次战斗,王仁斋充分表现出一名优秀指挥员所具备的战斗素养和军事才能。
1934年11月5日至10日,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吉林省临江召开,会上决定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组建中共南满临时特委,王仁斋当选为中共南满临时特委委员。会议结束后,王仁斋被任命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教导队政委,后来教导队扩充为一个教导团,王仁斋任团长。他带领部队在柳河、金川、通化一带活动,到处打击敌人,扶植农民自卫队和地方武装,建立和巩固了哈尼河三角游击区,有力地保卫了新建立的中共柳河县委、抗日政权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1936年2月,中共南满省委成立,王仁斋当选为南满省委委员。同年5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第三师以清原、新宾、西丰为主要活动地区,并向桓仁、开原、铁岭、抚顺、沈阳等地发展。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西征失败后,同年11月下旬,第二次西征军在王仁斋的带领下,从新宾三十道河子出发,踏上了艰苦的征程。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充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王仁斋的部队便已经“饮马辽河边”了。但是,这年冬季天暖,河面没有封冻,渡船又被敌人控制起来。此时,日军探明了我军意图,紧急调集重兵进行阻击,加之后面追兵赶来,形成合围之势,几乎陷我军于绝境。在这种形势下,王仁斋沉着冷静,当机立断,迅速指挥部队甩掉敌人,冲出包围,绕道回师清原,进入沙河子密营。由于客观原因,两次西征的预期目的没有实现,但意义、影响还是很大的。东北抗日联军两次突进到日伪统治的腹地,使不甘心当亡国奴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与日、伪军浴血奋战的雄姿。
1937年春,经过一冬休整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在师长王仁斋的率领下再次活跃于清原、新宾地区。在休整期间,王仁斋收编了金山好带领的300余人“山林队”加入三师,分兵出击敖家堡子、阿尔当、南三家、北三家等地,这些地方的警察、保丁等敌伪武装受到打击,整个清原县的伪军都惶惶然如惊弓之鸟。小规模的出击不仅恢复并扩大了第三师的队伍,使兵员、弹药、枪支得到了补充,战斗力大大增强。而且,第三师的出击使清原人民有了主心骨,抗日的热潮又蓬勃兴起。同年4月,王仁斋率三师部队200余人与伪军作战,利用宣传向伪军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使伪军深受教育,伪连长当即提出要参加抗联,后经说服回到原部队,为我军提供枪支弹药,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血洒清原,为国壮烈牺牲
1937年七七事变后,第三师根据军部的指示和形势的需要,划分几个小分队进行游击活动,以配合全面抗战。政委周建华带一部分战士活动于开原、西丰一带,师长王仁斋带一部分队伍活动于抚顺、沈阳等地。同年秋,第三师在清原筐子沟、高家街一带集中休整待命。期间,王仁斋带人去筐子沟岭南杨大堡筹集子弹。当行至筐子沟小钓鱼台附近时,突遭清原伪军包学兰便衣队袭击。战斗中,王仁斋双腿受伤,警卫员小朴背起他向山上跑,战士李大个子断后。王仁斋虽身受重伤,但他冷静、沉着,在小朴背上以准确的枪法打得敌人不敢露头。到了半山腰,李大个子牺牲,王仁斋从身上掏出文件、印章和现金等,点火烧毁。不幸,小朴又中弹牺牲。王仁斋仍然挣扎着顽强抗击,突然,一颗子弹射进王仁斋左胸……枪声停止了好长时间,伪军才胆怯地上了山,见王仁斋不能动弹了,几个伪军取下王仁斋的首级,带回清原县城。当第三师其他战土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他们含泪把王仁斋的遗体安葬在老会房子后山坡的一棵参天古树下。
王仁斋在党的培养下,从一名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生在山东,长在山东,为赴国难驰骋于东北抗日疆场,一腔热血洒在清原大地。1984年8月18日,中共清原县委、县政府在清原县筐子沟村钓鱼台为王仁斋举行树碑揭幕仪式。在近两米高的石碑上,镌刻着“英名千古”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昭示着英雄虽死犹生,永垂不朽。201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王仁斋“抗日英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