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和黄杰的延安之恋
1931年秋天,徐向前正带军在前线紧张地应对国民党第四次"围剿"。而他的妻子程训宣却被诬陷"反革命"惨遭杀害。数年之后,徐向前随着长征来到了延安时,才得知妻子已经去世许久,悲痛不已。
新中国成立之后,程训宣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徐向前心中根本放不下她,在战乱年代,他无暇、无力保护妻子,为了让岳母汪秀芝能够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他没有将程训宣牺牲的消息告诉过岳母,隐瞒了数十年之久。
一个"谎言"说起来容易,但是要维护半辈子何其困难。一生光明磊落的徐向前,必须一次次编造程训宣活在人世的谎言,他必须记得每次和岳母说出的话,定时以亡妻的名义给岳母写信报平安,还要和岳母高高兴兴给亡妻过生日。
徐向前"骗"岳母程训宣不停在调动工作,从陕西到青海,又从青海到苏联。岳母明明非常想念女儿,却还在安慰徐向前,这让徐向前更是心如刀绞。在徐向前的照顾之下,岳母一直安稳活到96岁高龄,她的晚年安稳而平静。
在战乱的年代,死亡总是来得如此猝不及防。牺牲的战士们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活着的功勋将士们,又何尝过过一天舒心日子。正是因为和战友、爱人、 亲人之间的分离太过残酷,他们才将生命最后的温度全部奉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代替着他们活下去,而烈士们留下的子女、双亲,是他们难以割舍的责任。
徐向前这一生,不负程训宣,备受煎熬。他又是何其有幸,在人生路途的后半段,能够和黄杰结成连理,两位都是曾经在战争之中失去挚爱的人,他们携手走到白头,修补对方在战争之中留下的心伤。
黄杰出生于湖北江陵县,她2岁失去了父亲,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黄杰从小在郝穴高等小学堂念书,接受了新式教育,她性格倔强,追求自由平等,这和封 建保守的伯父黄仲甫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思想大相径庭。14岁这年,黄杰的伯父为她安排好了一门亲事,将她许配给了一名豪绅的儿子。黄杰面对突如其来的婚配 诧异非常,她找人询问了"未婚夫"的人品,才知他是乡里乡间出了名的浪荡公子。她和大伯闹得不可开交,为了逃婚,她直接离家出走,前往武汉。
1926年,刚刚16岁的黄杰听闻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大城市登报招收男女学员。她风尘仆仆赶到了两湖书院,在会客单上填写了简短的一句话:"黄杰,16岁,湖北江陵人,求见恽代英。"
当时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迁入两湖书院之中,总教官便是恽代英。恽代英热情接待了这位看起来非常落魄的小姑娘,他向黄杰详细介绍了考试流程和注意事项。
这次考试只招收25名学生,报考人员众多,对女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数学考试一共有8道题,黄杰只做出了两道题,随即尴尬地坐在座位上。后座的同学见她不会,试卷上空出一大片,就偷偷丢了一张纸条给黄杰。黄杰想了想,没有接。
黄杰自认为这次考试考得极差,她的同桌文化程度比她高,最后也没有考上。她迟迟不敢去复试,后来硬着头皮去看榜单,才发现自己已经通过了初试。黄杰 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她生怕老师弄错,还专程找了一趟老师,找到了自己的卷子。卷子上并没有批改分数,而是写了4个字——"孺子可教"。
黄杰就这样破例招进了黄埔军校之中,文化素养的不足可以用时间去学习,而能在落魄之中依旧保持诚信的人百里挑一。
军校的姑娘们都是为了摆脱封建家庭的压迫而选择了这条报考之路,她们来自全国各地,大多和黄杰一样,有着澎湃的爱国热情,但是文化知识不足。她们之 中还有人已经有了孩子,有的甚至还缠过足,但这不能阻止她们投身革命洪流的步伐。黄杰明白自己顺利考入军校之中是"特例",因此,黄杰在文化学习上更加抓 紧。她各科考试均为优良,不仅仅书本知识吃透,而且脑子活络,善于动脑研究战术问题,军事教官对她另眼相看,同学们称她为"军校之鹰"。
在军校期间,黄杰参加了北伐战争,初识周恩来、项英、陈毅和徐向前等中共的领导人,为后来坚持革命奠定了方向。18岁这年,黄杰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和徐向前走进婚姻之前,黄杰曾有过两段短暂的婚姻,两位爱人都因革命牺牲。
入党后不久,黄杰化名为桂青,担任第一任中共松滋县委书记,1929年,她被分配在上海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事地下工作。
1930年,黄杰结识了第一位丈夫曾中生。曾中生和黄杰一起在南京开展工作,因为兴趣相投,又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7月,组织批准二人结为夫妇,虽然聚少离多,但两人一直挂念着对方。
1932年,因鄂豫皖苏第四次反"围剿"失败,曾中生搜集各方意见,以书面形式向张国焘提出了批评,迫使张国焘成立了前敌委员会。张国焘表面上同意 了曾中生担任时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背地里却派人将曾中生秘密杀害,事后更是不分青红皂白抹黑曾中生逃跑投敌。一直到10年后的1945年,曾中生 才被平反昭雪。
曾中生被害的同年,黄杰刚刚出狱。她在1933年被捕,和一群先进的共产党人士关押在一起,以"危害民国紧急制罪法"被判刑5年。在宋庆龄夫人的斡旋之下,她才被减刑为两年半。
在狱中这些日子,她对革命更加坚定,对丈夫充满了思念。岂料刚刚走出铁门却得到丈夫刚刚牺牲的噩耗,黄杰泪流不止,但她必须走出来,因为只有好好活着,才能坚持两个人共同的信仰,只有革命成功,亲人的牺牲才有意义。
1938年,黄杰和第二位丈夫郑德走到了一起。郑德出身在上海工商界有名的大家族之中,他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不愿在民族危难之际独自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坚持站在了革命的前线。
因为黄杰的坚强,郑德对她心生爱慕,想要和她一样活出生命的意义。两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在艰苦的山城重庆,他们相互鼓励,红红火火地开展着革命工作。
国共抗日统一战线成立之后,郑德作为党组织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前往新疆学习飞行,黄杰则在大后方坚持保育院的工作。1940年,黄杰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联合会组织部部长。
郑德的牺牲亦是突如其来,一日,中央党组织领导找到了黄杰谈话,他们委婉地告诉黄杰:"黄杰同志,你要挺住,革命一定会有牺牲……"
原来,因为盛世才的多疑和狡诈,国外支援中共的物资屡次在新疆被截断,盛世才百般刁难,故意制造事端摩擦,甚至捏造罪名将爱国人士杜重远囚禁。为了 革命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物资能够顺利运往延安,周恩来、毛泽民和陈潭秋找到盛世才,再度强调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据理力争,盛世才才不得不让步。
而这件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盛世才心胸狭隘,很快对毛泽民、陈潭秋等人实施报复,他将共产党耗尽心血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囚禁杀害,其中就有黄杰的丈夫郑德。
抗战时期的年轻飞行员,必须有着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大多来自于富裕家庭。他们每一条生命都是无价的,他们每个人都是抗日的 希望。而郑德没有牺牲在和日本人交战的战场之上,而是死在了同胞的监狱之中。黄杰知晓之后心中有多么愤恨,受到多么大的打击,可想而知。
先后两任丈夫猝然牺牲,黄杰痛苦不堪,咬咬牙只能挺下来。那时候她和郑德的儿子还不满周岁,黄杰必须立刻投身工作之中,她将孩子送给了郑德的兄长抚养,解放后母子俩才找寻到消息,有所往来。
将自己亲生的孩子送走,是时局所迫。而在组织部领导征询黄杰的意见,希望她能担任延安第一保育院院长的工作时,黄杰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在询问黄杰之 前,党组织已经询问了八位同志的意见,没有一个人愿意。姐妹们为黄杰鸣不平,认为将她调进保育院是屈才了。而黄杰却十分豁达,正是因为延安的生活格外艰 苦,所以烈士的子女们才需要更好的照顾和更多的关爱。
家散了两次,孩子也送走了,始终一个人的黄杰让同志们担忧,老战友们希望她能够尽快找到合适的人重新组建家庭。
1940年,在老战友的牵线搭桥之下,黄杰和徐向前正式相识。在从前的学习和革命工作之中,黄杰多少和徐向前有着交集,她也没有想过,会有一天徐向前以恋人的身份相知相爱。
抗日战争时期,黄杰一直陪伴在徐向前身侧,而两人的婚礼是在抗战结束之后才举办的。1946年的五四青年节,43岁的徐向前和36岁的黄杰结为连理。
婚礼的结婚仪式很特殊,大家伙先是打扑克,这是当时延安同志们最高级的游戏。随后大家杀了一只鸭子大吃一顿,就算是为新人祝贺了。
黄杰和徐向前的命运如此相似,在战争之中他们曾经找到真爱,却因一次次阴谋和爱人生离死别。最后,这对黄埔军校的老同学走到了一起。
因为坎坷的感情经历,他们更加珍惜对方。刚刚结婚,徐向前落马摔伤,黄杰不仅要照顾他,还要照顾徐向前不满5岁的小女儿。徐向前对黄杰开玩笑:"人 家结婚是找个快活,你却是找个麻烦啊。"黄杰听完只是笑一笑,在后来的诸多苦难面前,她都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徐向前和前妻的孩子,她都当作自己亲生孩子看 待。
1946年,黄杰怀有身孕,而中共中央改变了作战方阵,放弃延安。徐向前和黄杰在绥德住了20天,徐向前看着妻子为孩子缝制衣物,心里希望妻儿能够安安稳稳过一辈子。而那时候的他们,又怎么可能真的安安稳稳。
徐向前对妻子道:"我们去太行前线吧。"
黄杰理解徐向前的心情,他不愿在后方转来转去,不想因为黄杰怀孕,就得到特殊的照顾。当时战局紧张,正是需要徐向前的时候。黄杰立刻回答:"给毛主席写个报告,我们上前线去!"
徐向前什么话也没有多说,心中为这样一位志同道合的妻子而深深自豪。
党中央很快批准了徐向前夫妇的申请,同意他们先前往太行山休息,待到黄杰产后恢复完全之后,让徐向前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寒冬之中,他们艰难 行进着,1947年2月初,他们来到了汾阳,那时候黄杰已经快要生产,徐向前也因为长途跋涉身体不适,陈赓马上带了一个连和两副担架亲自接送,一行人渡冰 河,翻高山,将他们送到了太行解放区。
在春节到来之前,两人住在了山西长治,刚刚安顿下来,黄杰就生下了一名男婴。两人并没有沉浸在喜悦之中多久,黄杰还没有出月子,敌人的轰炸机已经飞 了过来,在他们所住的房屋四周疯狂轰炸。所幸只是震碎了玻璃,徐向前赶紧带着妻儿转移。他们的儿子徐小岩就这样接受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死考验。
1948年初冬,徐向前因重病倒在太原前线的总指挥部。黄杰收到消息之后,立刻带着仅仅一岁多的儿子奔向前线。因为长期劳累,营养不足,徐向前高烧 不退,黄杰到了总指挥部才知道,自从徐向前担任第一副司令员以来,就一直被潜伏在胸腔之中的肺结核病灶折腾得寝食难安,身体也日渐消瘦,他却不顾同志们的 劝阻,一定要坚持站在一线指挥作战。
很快,毛泽东亲自发来了电报:"如病情严重,应来中央医院就诊,至要!"而徐向前却不愿离开,他选择在榆次的村庄之中住修养,一边治疗一边督促作战。一直到太原解放之后,徐向前才和妻儿前往青岛疗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正在青岛的徐向前和黄杰在收音机前收听了开国大典的转播,激动得泪流满面。从青岛回到北京后,徐向前夫妇终于结 束了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活,他们在北京的一座老宅之中安顿下来。新中国百废待兴,两人立刻全身心投入到了人民军队建设和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事业之中。
在革命年代他们共患难,共前进,现在革命理想实现了,他们依旧保留着艰苦奋斗的的传统。
1956年,管理局给徐向前家中送来了纯毛地毯,铺在了房间里面。这一铺孩子们可乐坏了,在上面躺着跳着,还翻起了跟头。解放后这么多年,徐家一直 住在陈旧的房屋里面,室内铺设的是青砖,墙面变了颜色也不许粉刷。管理局早就想要给他们改善一下生活环境了。而这地毯还没铺上一天,徐向前夫妇就将它收了 起来,让秘书一定要送还给管理局。他们夫妻俩的想法很简单,国家还不富裕,钱应该用在刀刃上,这昂贵的毛毯,怎么能踩在脚底下呢?
在徐家,随处可以看见"随手关灯"的小纸条,黄杰一直告诫自己的孩子们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节约。按照规定,徐帅家中应该配有两辆小汽车, 一辆是首长工作所用的车,一辆是家庭用车。而徐向前夫妇只愿意收一辆,并且定下了规矩,孩子上下学绝对不准用汽车接送。徐家有一只"百宝箱",里面锤子、 剪子、钉子等等工具应有尽有,家具坏了,他们能修则修,衣服破了黄杰也是缝缝补补。
徐向前和黄杰没有让有关部门在家中放映过一次专场电影,要看电影,他们一家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样买票去电影院去看。
60年代,徐向前在广州疗养,身边的警卫人员上山采摘回一根枯藤,徐向前觉得枯藤长得结实,色泽凝重,形态苍劲,他便讨了过来,将藤条加湿在炉火边烤弯,做成了一根质朴而特别的拐杖。徐向前将拐杖送给了黄杰,黄杰爱不释手,从此以后就陪伴在她的身边。
1983年,徐向前和夫人在北戴河看望海军官兵,两位老人都穿着已经褪色的旧布衣,徐向前手上的拐杖和黄杰的拐杖一样貌不惊人。官兵们看到非常惊 讶,没想到徐元帅穿着这样朴素。有人说:"我以前还以为元帅的夫人一定是很讲究的人,没想到这样慈祥朴素,像我在农村里的老妈妈!"
生活之中的徐帅少言寡语,但爱好广泛,是个文艺而有情趣的元帅。他平时不讲究吃穿,人人叫他"布衣元帅",平日的消遣便是拍照练书法,还会缝补织毛 衣。徐帅爱养动物,长征的时候,年轻的徐向前马鞍上面总有一只小猴子,这只猴子在长征之中陪着战士们走了很久,给战士们艰苦的生活之中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徐向前和黄杰有一儿一女,徐小岩和徐小涛。徐帅很喜欢这对儿女,闲暇的时候会给他们拉胡琴。每次孩子们都会笑闹:"爸爸又在杀鸡啦!"
徐向前晚年留下来的照片之中,很少有穿元帅服的影像。除非正式的场合,徐帅都穿着便服。一年黄杰生日,徐向前问爱妻想要什么生日礼物,黄杰笑道:"你当上元帅之后,我从来没见过你穿元帅服什么样子,你穿上让我看一下。"
徐向前马上答应,找来元帅服麻利地穿上,在老伴面前展示一番之后就马上脱下来了。从此这身象征着无上荣誉的元帅服就一直珍藏着,徐向前再也没有穿过。
他说:"我老了,穿军装有损军人的形象啊!"戎马一生的元帅,将责任时常挂在嘴边,却将荣耀永远埋藏在心中。
1990年6月,因为肺结核复发,徐帅永远离开了我们。他临终反复交代,他去世之后一定不许搞遗体告别仪式,也不允许搞追悼会。只希望自己的骨灰能 够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他要永远留在他曾经奋战过的地方,去寻找曾经并肩作战却没有享受过一天幸福生活的烈士们。
徐向前去世之后,解放军总政治部给家属发放了8000多元抚恤金。一辈子艰苦朴素的徐向前,这就是他最后的一笔遗产。黄杰拿到这笔钱之后,全部给了秘书郭春福,因为秘书的孩子当时查出了白血病,急需要钱治疗。
家中所有的陈设和徐向前生前一样,浅棕色的布沙发,老旧的铁皮文件柜和已经磨得发白的皮箱……墙上最醒目的位置还挂着徐向前的巨幅彩照,上面有他亲笔写的横幅"人民公仆"。
半个世纪的相伴,半个世纪的沧桑,徐向前离开后,给黄杰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在余生的十几年之中,黄杰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丈夫。徐向前两袖清风,每年生日都只是在家中吃一碗长寿面,此后每年生日,黄杰依旧吃一碗长寿面。
这就是徐向前和黄杰夫妇,这就是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火之中轰轰烈烈相爱,在和平年代平平淡淡地相伴。他们身边所有的同事和工作人员,总能感受到这对夫妻的谦和和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