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包子”和“洋包子”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先后发布壮大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宣言,再次申明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和态度。特别是《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发表,极大鼓舞和动员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同时八路军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开赴抗日前线,取得平型关大捷,打胜了雁门关、阳明堡等几个漂亮歼灭战,在军事上打击了日军。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界人民心目中的威望大大增加,特别是青年学生、爱国进

    2021-02-02 杨丽 2053

  •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是地方政府为纪念和安葬革命先驱李子洲以及其他绥德籍革命烈士而建造的,本地人习惯称其“子洲陵”,1988年被列入“陕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烈士陵园背靠雕阴山,面临大理河。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绥德县城区雕阴山下,大理河南岸,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3760平方米,建筑平面成“凸”形。 陵园拱形铁栏门上浮雕“绥德烈士陵园”8个镏金大字,石彻大门腿上刻有对联两副。联

    2021-02-02 杨丽 2047

  • 革命烈士-杨植

    杨植(1915~1948)又名文昆,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  杨植少年时代就奋发上进,1934年以优良成绩毕业于宜君县立高小。1936年春赴陕甘宁边区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后,先在中共关中地委宣传部工作,后任关中地委组织部人事科长、赤水县委宣传部长、淳化委组织部长、淳耀县委书记、关中分区、民政科长等职。  1936年8月间,中共陕甘省委派杨植回乡,协助中共红宜县委

    2021-02-02 杨丽 2051

  • 《红色延安的故事》读后感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党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培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的历史,镌刻着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风范、独特的人格魅力;延安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指导思想、崇高奋斗目标、坚定政治立场

    2021-02-02 杨丽 2208

  • 肖崖革命旧址

    肖崖革命旧址位于横山县城南102公里处的魏家楼乡肖崖村拐渠内。1947年转战陕北途中,中国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等率领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于8月4日至8月8日在此工作、生活了四昼夜。当时,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就住在肖崖村李俊臣的四孔接口窑内。窑院对面不远有一座小山犹如屏风,将旧址掩蔽起来。从山上俯视可见蜿蜒东去的大理河水缓缓流过,307国道像一条带子一样环山

    2021-02-02 杨丽 2085

  • 毛泽东唯一一次为战友抬棺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曾有过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为战友抬棺下葬。享此殊荣者,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张浩烈士。 张浩(1897—1942),原名林祚培,字毓(育)英,生于湖北省黄冈县林家湾一个手工染织工人家庭,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林仲丹,化名张浩。张浩和党的早期杰出领导人、“龙华24烈士”之一的林育南是同一个曾祖父的堂兄弟,还和林彪是堂兄弟。张浩年长林育南一岁、长林彪10岁。林

    2021-02-01 杨丽 2051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

    毛泽东亲自参加了张思德同志的追悼大会。会上,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张思德,四川省仪陇县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33年10月,张思德怀着保卫家乡、解放穷人的信念

    2021-02-01 杨丽 2106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这一经典比喻,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脆弱性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定了广大党员和人民军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心。1947年2月14日,斯特朗离开延安,她撰写的一篇篇电讯飞越重洋,出现在美国各大新闻媒体。“一切

    2021-02-01 杨丽 2044

联系我们

主页
在线联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