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其他县区旧址教学点
延安其他县区旧址教学点
一、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位于吴起县城中街胜利山脚下,总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以纪念党中央红军和中央红军经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吴起为主题,以弘扬长征精神。回顾长征历史,保护长征战场遗址地为主要内容,是一个兼有教育、旅游,休闲功能,具有国家重点红色旅游目的地意义的纪念性主题公园。通过深挖长征史实和文化内涵,浓缩长征主要景点,弘扬长征精神,永励后人。纪念园建有纪念馆、纪念碑、长征组歌群雕、复制遵义会议旧址等建筑物。
二、刘志丹烈士陵园(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刘志丹烈士陵园位于志丹县城北的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山坡上。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当地政府,为了永远纪念这位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家乡修筑了这座陵园。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刘志丹是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奠基者。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会师,使陕北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索尔兹伯里在其名著《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称刘志丹为“陕西罗宾汉”。
三、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子长烈士纪念馆,又名子长陵,始建于1942年。坐落在子长县的马梁山南麓、瓦窑堡北侧的齐家湾,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1989年,被列为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和陕西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陕西省军区命名为十佳国防教育基地,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是广大人民群众瞻仰、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每年接待观众3万多人次。
四、中共黄陵县委党校
中共黄陵县委党校成立于1958年9月。1944年10月成立于黄陵县行政干部学校,2010年6月成立黄陵县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现有在职教职工16人,专兼职教师10人。
该校始终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紧紧围绕干部培训质量化、科研咨政常态化、文化建设特色化、内部管理科学化、后勤服务标准化“五化重点”,精心实施质量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办校、从严治校“五大战略”。该校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教学场所可以满足200人的培训需求,主题突出,价值导向鲜明,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内涵。
五、黄龙县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始建于1949年4月21日,是为纪念战役中阵亡的革命烈士所修建的,2009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级陵园,园内安葬着任世鸿团长、武治安参谋长等5827名烈士的遗骨。瓦子街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战场上的第一次大捷,是毛泽东同志“围城打援”军事思想典型战例之一,也是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习仲勋等高级将领积极贯彻落实毛泽东战略思想方针的重大胜利。
六、宝塔区冯庄康坪青年(干部)教育基地(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从1969年元月起,冯庄公社(乡)康坪村先后安置北京知青14名。他们是:王岐山、刘婕、张佩侠、徐雨晴、焦中平、钱汉丞(钱汉承)、贾延峰、刘建军、刘克、姚明珊、冯如珍(冯奇境)、王小枫、何宇红、钱新玲。在农村,他们学会了干农活,了解了农村的实际,融入了乡亲们的生活,加深了对群众的感情。至1974年秋,14名北京知青先后离开康坪村,踏上新的征程。
冯庄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全国第一个农村团支部的诞生地。具有青年工作良好的基础,知青们的到来,续写了延安青年运动的新篇章。康坪村知青旧居自2012年10月开放以来,每年平均接待党员、青少年等各类参观学习50余次。通过在旧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知青文化教育等,进一步弘扬了延安精神。
七、富县直罗战役现场教育点(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直罗烈士陵园位于富县西部,距县城53公里,占地面积60亩,以栽植松柏为主。陵园有唐代宝塔一座(柏山寺塔),上山踏坡210多米处安葬着直罗镇战役牺牲的烈士。园内设有文物展馆,立有杨尚昆同志为直罗战役烈士陵园题词“直罗战役烈士纪念碑”一座。
八、洛川会议纪念馆(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的冯家村召开了著名的“洛川会议”。会议上毛泽东代表政治局做了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制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重新组成了十一人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等。洛川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会议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人民最终打败日本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具有重大历史作用。
九、吴起革命纪念馆
吴起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66年12月,2003年7月正式更名为“吴起革命纪念馆”。吴起革命纪念馆是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落脚于吴起而闻名于世,该馆位于吴起县城中街旧居巷燕窝山脚下,建筑古朴典雅,陈列室独具风格,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吴起革命旧址所包含的革命遗迹很多,主要有革命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旧居。“切尾巴”战役指挥所等遗址。
十、毛泽东雪地讲话旧址
1935年11月6日下午2时许,迎着鹅毛大雪,军委直属纵队300余人,在象鼻子湾村前的川地集合,毛泽东在雪地里向纵队全体指战员讲话。9日,毛泽东召开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全面地总结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具体研究和部署直罗战役,在思想上、战术上、物质上做了充分准备,为保证直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十一、劳山烈士陵园
劳山烈士陵园位于甘泉县劳山乡劳山村南约一公里的210国道边上,占地约十亩。整个陵园呈长方形。这里主要安葬的是在革命时期,发生在劳山周围的劳山战役中牺牲了的红军将士。为纪念革命烈士的功绩,学习他们的革命斗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99年,新建劳山战役烈士陵园,陵园于2010年底竣工。
十二、瓦窑堡革命旧址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会议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决议》。瓦窑堡会议是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革命战争的伟大转折。中央还在这里召开过许多政治局重要会议,做出了统战、抗日、改变富农政策和工商业政策等重要决定。党中央在这里,纠正了陕北肃反的错误,解救了刘志丹等一大批干部。
十三、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西北军委)1935年11月3日在甘泉下寺湾成立,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辖两个军团。12月8日,军委机关进驻瓦窑堡。西北军委在瓦窑堡期间,组建了红28军、红29军、红30军和骑兵团,拟定了《关于四十天准备行动的计划》,准备实现东征抗日,东征历时75天,红军于5月会师陕北。红军会师陕北后,5月4日,西北军委又部署了西征,接应了红二、四方面军,促成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使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1936年6月西北军委机关撤离瓦窑堡,移驻延安。
十四、东征会议旧址
东征会议旧址,位于延长县城内寨山西南麓,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七孔土窑洞,其中一孔为毛泽东和贺志珍同志旧居,一孔为东征会议室,其余五孔分别为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聂荣臻同志旧居。室内原物保存完好,院内有一棵槐树,胸径1.8米,上百年历史,树下石桌、碾子均为原物。1969年延长县人民政府对该旧址进行了整修,1976年起对游人开放,1988年确定为延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对该旧址又进行了重新整修和陈列,成为红色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五、延长县革命烈士陵园
延长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城西七里村街道办张义夫子村,距县城7.5公里,占地面积12.3亩。陵园始建于2008年,后经2010年、2013年两次扩建。目前,共迁入烈士310名。陵园主要有纪念碑、石牌坊、广场、烈士墓碑、展室、停车场等设施。
十六、保安革命旧址
保安革命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北炮楼山麓,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3日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4月民族英雄刘志丹东征牺牲后将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
中央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此居住期间,先后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发布和实施了诸多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政策、决定,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领导红一方面军西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大会师,宣告为期两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在此期间曾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两篇光辉著作。安排接待了第一次踏进红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造谣污蔑和新闻封锁。开办了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干部力量等。红都保安也因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课堂。
十七、王家湾毛主席旧居
在王家湾居住期间,毛主席指挥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大战役,迅速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局面,并于四月十五日和五月十三日写下了《论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和《蒋介石已处在全民包围之中》两篇重要文章。毛主席党中央在王家湾居住了五十八天,领导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至今传为美谈。
十八、蟠龙战役烈士陵园
为纪念1947年5月在著名的蟠龙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在蟠龙镇对面山坡下修建了蟠龙战役烈士陵园。蟠龙战役是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三战三捷”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对陕西省蟠龙镇国名党军进行的攻坚战。陕北“三战三捷”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胡宗南集团的反动气焰,稳定了西北战局,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军民胜利的信心,为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奠定了基础。为挫败蒋介石发动重点进攻的阴谋,收复延安,配合各兄弟部队的外线作战,发展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式,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十九、青化砭战役烈士陵园
青化砭烈士陵园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为纪念在青化砭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陵园。1947年3月25日,国名党军进入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伏击圈内,解放军以六倍兵力包围国名党军,经一个多小时战斗,全歼国名党军近3000人,活捉其旅长,青化砭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撤离延安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三战三捷”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它打击了国名党军的气焰,振奋了边区军民的斗志。
二十、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壶口瀑布气势恢宏,而到了冬季,整个水面全部冰冻,结出罕见的巨大冰瀑。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出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